3月25日,記者從深圳大鵬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獲悉,2018年,新區建筑工務局對前期及在建的政府投資項目,增加海綿城市設計專篇,將滲、滯、蓄、凈、用、排等海綿城市技術應用于市政道路、公共建筑、公園、河道、綠道、公共停車場等50多個政府投資項目,涉及建設面積達3.03平方公里。
目前,已完成海綿城市專項改造項目11個,新增海綿城市面積1.81平方公里。隨著海綿城市技術的廣泛應用,未來大鵬新區將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
“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 壩光片區首條透水道路建成
在剛剛完工的海康路上,新區建筑工務局馮允超工程師,將一瓶礦泉水倒在路面上,頃刻間,清澈的水流被布滿氣孔的路面吸收的不見蹤影。馮工告訴記者,這是生物谷壩光片區首條按照海綿城市建設標準建設的透水道路。道路全長870米,采用了目前世界上非常先進的冷鋪型高粘彩色透水瀝青材料,透水性好,具有15%-25%的孔隙率,可實現“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的目標。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建的海康路路面成淺灰藍色,道路兩側分別是凹陷的水槽、透水磚鋪成的人行道和下凹式綠地。馮工介紹說,整條路的路基為拱形,雨水落在路面后,滲透到路基層,流入道路兩側的水槽,再通過水槽的預留管道流入下陷式草地,草地吸收飽和后向地下滲透,最大限度地保持雨水徑流量。
新區建筑工務局負責人介紹說,生物谷新開工建設的22條道路,大部分將按照海綿城市標準建設。
壩光展廳“綠色屋頂”鋪設完成 將成為生物谷首個海綿城市建筑
在壩光片區的西北部,壩光展示廳和4棟人才公寓主體工程早已完工,施工人員正進行內部裝修。記者登上展廳看到,開放式屋頂已被綠色植物覆蓋,園丁正在噴水養護。
“壩光核心啟動區展示廳,將成為片區首個海綿城市建筑。”據壩光開發署負責人介紹,項目總用地面積近6000平方米,建筑密度42.73%,綠地面積為756平方米。海綿城市設計主要從屋面、綠地、道路與廣場、排水系統4大方面,采用綠色屋頂、透水下墊面、植生滯留槽、生態樹池、植被草溝等技術措施。其中,屋頂采用植被綠化的方式蓄存雨水;公共綠地為下凹式,便于雨水充分滲入,當綠地入滲面積不足時,采用淺溝-滲渠組合系統、滲透管等設施;人行道、停車場、廣場采用透水鋪裝地面;水體景觀作為雨水調蓄設施,并適當處理回用于綠化、沖洗地面、景觀用水等;排水系統通過徑流系數本底分析和雨水綜合利用后核算進行設計,雨水口設置在下凹綠地內,并采用截污掛籃等源頭污染物去除設施,同時建設超滲系統,并按現行規范標準設計室外排水管道。據了解,這些技術同樣應用于壩光人才公寓建設。
綠道路面透水河道周邊仿生 人工海綿最大限度恢復生態
“海綿城市技術在新區綠道、河道、公園等項目建設中,得到更廣泛應用。”新區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所在地域本身就具有生態海綿功能,項目建設將最大限度地保持和恢復生態海綿功能。記者了解到,新區正在建設的海貝灣-畬嚇灣綠道工程,除了采用透水材料鋪設路面,在綠道兩側及廣場周邊設置了生態草溝、花溪用以凈化雨水,同時兼具蓄水功能。在去年建成的新大-鹿嘴長達18公里的自然課堂步道建設中,除了采取上述海綿技術,同時建有透水停車場。該停車場采用透水磚間隔綠草地的做法,實現高綠化、高承載,具備超強透水性能,讓雨水回歸地下。
“正在整治的9條河道,也最大限度地采用海綿技術,進一步提升新區河流岸線生態水平和水體自凈能力。”該負責人表示,2019年,新區在水污染整治十大行動中,開展水生態修復行動,年底實現河流水質普遍達Ⅳ類以上,其中70%達Ⅲ類以上的年度目標。王母河等9條河道將于2020年底完工,全部建成“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景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