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百姓更多獲得感
——遂寧在全國率先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紀實(上)
■三年來,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共完成25.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7大類、314個項目,完成投資56.1億元
■三年來,將原狀為采砂場地的蓮里岸線打造為綜合公園,將原狀為灘涂濕地的九蓮洲打造為城市綠心,將原狀為“三面光”的五彩繽紛路北延河堤打造為城市休閑濕地
海綿城市建設,就是遂寧最大的惠民工程。這樣的初衷一直貫穿于市委市政府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始終,要求全市上下要把這件好事做好、做實。
過去三年來,全市上下一邊探索實踐,一邊總結經驗,順利完成了25.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7大類、314個項目,完成投資56.1億元,徑流控制率達到784%,徑流污染削減率47.5%,實現了海綿控制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體現在數字上,還呈現在城市面貌的變化中,更寫在了全市老百姓幸福的笑臉上。
緊扣民生關切 根治百姓“心病”
一直以來,城市管網雨污不分、黑水溝發臭的現象長期存在,老城區尤為嚴重。
市城區復豐巷小區地勢低洼,小區為上世紀90年代所建,基礎設施陳舊,雨污不分,排水不暢,一遇大雨就遭災。2013年的一場暴雨,積水深達1.3米,整個小區一片汪洋。
“以前一下雨,就出不了門,雨大的時候,底樓能淹一半,墻角都給泡爛了,真怕把樓給泡塌了。”在復豐巷小區居住了10多年的夏萍,對小區過去“逢雨看海”的印象十分深刻。
直到2015年,經過“海綿手術”后,復豐巷的老街坊們告別了“看海”的日子,為慶祝“小區完成海綿改造,暴雨不再內澇看海”,他們還自發舉辦了一場“壩壩宴”。
類似復豐巷的“問題”小區還不少,但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都一一得到了解決,根治了小區居民的“心病”。三年來,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共完成25.8平方公里試點區域內7大類、314個項目,完成投資56.1億元,徑流控制率達到784%,徑流污染削減率47.5%,實現了海綿控制目標。
在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中,遂寧堅持問題導向,優先安排實施內澇整治項目,“灰綠”結合,綜合采取片區海綿改造、雨污分流、客水截流、應急強排等措施。通過抓好源頭減排,在徑流路徑上因地制宜設置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碎石滲透帶等綠色海綿設施,從源頭減少雨水排放;通過抓好過程控制,提高管道標準,提升管道過流能力;通過抓好末端治理,建設雨水提升泵站和應急體系,提高防洪排澇能力。
遂寧緊扣民生關切,問計于民,區分了老舊小區、新小區、在建擬建小區三種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實施海綿改造和建設,將自上而下的工作要求轉化為群眾自下而上的民生需求,不僅解決了內澇治理、雨污分流、徑流控制等海綿內容,還及時解決了老百姓反映強烈、普遍關注的道路破損、停車難、環境差等問題,既實現了“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海綿目標,又實現了“路平、燈亮、水通、景美”的民生目標,深受老百姓好評,群眾滿意度達到95%。
順應市民期待 提升城市生活環境
碧波浩渺的涪江河水夾島而下,孕育出遂寧熱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圣蓮島。在這座1.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水系豐富,綠植環繞,園林成趣。昔日荒涼的農耕小島,如今成了遂寧城區一座名副其實的生態之島,也是遂寧得天獨厚的城市“海綿體”。
結合海綿體建設,圣蓮島的生態價值、旅游價值、文化價值明顯提升。當穿行在親水棧道之間,或賞花或采風,或攜家人、或陪戀人,都會給人一種美妙的體驗,更成為一種高品質的城市生活。
同樣,融入海綿理念的河東二期濕地公園,通過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生態停車場、蓄水模塊等設施,將雨水優先滲透,多余的徑流通過洼地或透水帶等滯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徑流會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通過凈化后使用,以上手段無法消減的雨水徑流最后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網。這些海綿城市建設的“杰作”隱蔽在濕地公園充滿生機和美的花草之下,當人們走在“海綿路面”上,這個城市的幸福感在腳下不斷延伸。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我市大力推進城市生態修復,通過劃定自然生態空間格局,科學制定生態修復方案,增加生態堤岸,原有徑流路徑得到恢復。三年試點期間,將原狀為采砂場地的蓮里岸線打造為綜合公園,將原狀為灘涂濕地的九蓮洲打造為城市綠心,將原狀為“三面光”的五彩繽紛路北延河堤打造為城市休閑濕地,中心城區生態岸線得到了有效保護,生態及防洪屬性更加凸顯,城市熱島效應逐步緩解,城市更加綠色健康。
“每天下班都要出去走一走、轉一轉。”這成為了很多市民每天的生活習慣。不管是家住河東、河西,還是城南、城北,出門就能漫步“海綿路”,感受這個城市的清新、自然,享受高品質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