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完成的蓮花湖“海綿城市”改造項目
早春時節,大地回暖。剛建成不久的西充縣城北濕地公園每天都會迎來眾多健身、休閑的市民。別看這只是一個普通的公園,細心的市民會發現,即便是下雨天公園內也不會積水。“‘海綿城市’建設讓西充市民的生活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昨(28)日,西充縣退休工人徐哲連高興地告訴記者。
15大“海綿項目”“工程治水”變“生態治水”
西充“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是我市“100件大事”之一。西充縣代建辦副主任王長茂介紹, 西充縣于2016年1月正式成為全省“海綿城市” 建設試點的10個縣級城市之一, 主要目標是通過5年至10年的努力,使西充縣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以上,內澇防治能力提高到有效應對20年一遇水平, 防洪能力提高到有效應對50年一遇水平,讓西充“彈性適應”環境變化與自然災害。
海綿城市, 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為了高標準、高起點建設“海綿城市”,建設之初西充縣經多方研究論證,出臺了《西充縣海綿城市建設計劃》,確定到2020年,城區20%以上面積能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30年, 試點面積擴大到城區面積的80%以上。 開展推進海綿體道路及公園打造、舊城區改造、城市新區海綿化建設、河道治理等15大“海綿項目”建設,實現雨水在城市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變“工程治水”為“生態治水”,解決水安全、水生態、水污染、水短缺等問題。
西充縣從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4個方面,對擬實施的“海綿項目”進行詳細安排, 包括河湖水系的生態修復、內澇積水的解決、黑臭水體的治理、涉水文化景觀的打造、 生態多樣性保護等。按照計劃,5年內該縣將把占地3.7平方公里的城南新區納入“海綿城市”建設,并同步逐年梯次推進老舊城區車道、 人行道、綠化景觀海綿化改造及雨污管網分流改造等項目實施。
彰顯三大效益 “人水和諧”魅力西充呼之欲出
在西充縣城北濕地公園, 細心的市民可以發現, 公園內處處點綴著一抹絢麗的朱紅色,將整個公園緊密串聯。原來,這是有別于傳統的水泥路面或大理石路面且具有滲水功能的游步道, 路面均勻分布著蜂窩煤狀的間隙,具有透水、透氣的特點。
據了解, 西充縣城北濕地公園項目于2018年1月開建,同年12月建成。相較于普通公園,該公園以透水砼鋪裝游步道,打造“會呼吸”的公園,共鋪設透水砼14000平方米。王長茂告訴記者,用透水砼這種特殊的材料代替水泥即為“海綿城市”建設工藝。
他介紹說, 過去傳統的水泥路面或大理石路面不具有透水功能, 一旦遇到下雨天,雨水只能通過管網排走,如果管網排水能力有限或者遇到大暴雨, 路面很容易積水甚至導致城市內澇。 但透水砼材料是由碎石、水泥、顏料和水拌制而成的多孔輕質混凝土, 形成了孔穴均勻分布的蜂窩狀結構,擁有15%至25%的孔隙,透水速度可達到31至52升/米/時,可實現對雨水的“滲”“蓄”“滯”“凈”,有效降低雨水徑流系數,減小城市內澇發生率。“現在,一般的下雨天,公園內都不會積水。 晴天、 雨天都可以去玩。”
據介紹,“海綿城市” 建設注重依靠自然力量滲水、蓄水、排水,表現出了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美觀多彩等特點,大大減少了排水工程的建設量,且運行維護成本遠低于傳統的排水設施, 也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 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彰顯出了生態、 社會和經濟三大效益。通過努力,截至目前,西充縣晉城大道、建設路、西山路、北街、鶴鳴路、蓮花湖尾水海綿化改造、 城北濕地公園等20余個項目已經全部竣工,正在實施蓮花湖片區(將軍路、園林路)約1平方公里海綿化改造和南西田園新城規劃橫一路、橫二路、綿西高速西充南互通連接線道路及市政基礎設施海綿化建設; 已啟動城南核心景觀公園海綿化建設、 環城路雨污管網改造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目前,具有西充縣城市特點的“海綿城市”已初具規模,“人水和諧”的魅力西充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