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運用了一種水循環系統來恢復自然水循環過程,并增加土地的吸水量。先是拆除了高速公路,然后又開鑿了地下河流,如清溪川等。首爾安裝了存貯及利用雨水的相關設備,提高了公路及人行道的滲透性,也方便了公民對雨水加以利用。這種新型雨水管理方式減輕了現存排污系統及雨水泵站的負擔,使得城市在面對洪災時準備更為充分。首爾通過改變防洪政策,由簡單防洪步入了綜合考慮環境、城市規劃及交通等多種因素的新階段,同時也意識到,洪災的發生主要和降雨量、地理條件、土地使用情況及排水系統多方面相關。

由洪災所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損失, 首爾
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全球范圍內的暴風雨天氣將變得愈發惡劣頻繁。城市結構應從一開始就規劃設計好,以確保地表徑流得以減緩、儲存并逐步釋放,從而避免了洪水突發,就像19世紀的奧姆斯特德所做的那樣。而到了21世紀,為何這樣基本而傳統的認知卻完全被政府、規劃者及工程師忽視了呢?
新轉變
2015年9月,中國政府直截了當地批準了16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建設。這是一種環保的替代性工程化城市解決方案。這16個城市,北至50萬人口的西咸新區,南達1000萬人口的重慶,都需對自身基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政府將連續三年為上述每座城市撥款4億人民幣(6300萬美元),以實施相應工程。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布局而言,中國的城市其實都一向治水有方,尤其在長江泛洪平原拔地而起的城市更是如此。數千年來發展出的土地管理制度,與人們反復摸索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使得中國人能夠在安全之地定居,一方面防止土壤遭受侵蝕,另一方面又方便引水灌溉田地。但在過去30年的土地掠奪性經營階段,這樣的經驗教訓卻被拋置一旁,由水壩、防洪堤、柵欄、隧道等工程大行其道,結果導致了大型洪災的發生。那么,今天的中國終于從首爾的例子中蘇醒覺悟了嗎?又或者說,一切已經為時過晚?
景觀建筑師們沒有沉默,一直在全球范圍內譴責“發展當先”的作風。然而,正如景觀建筑師佐佐木英夫所警示的那樣,景觀建筑是一個不起眼的行業,缺乏一定影響力。在工程學和建筑學占主導地位的局面下,景觀建筑師們通常只能秉持觀望態度,提供景觀綠化方案或“表面裝飾”方案。這種情況在中國尤甚。中國在這方面的規劃上幾乎沒有任何正式教育,這一行業也缺乏監管和執業認證。直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城市“應該像海綿”后,這一名詞才突然間在建筑師、工程師和城市規劃師中間流行開來。

中國水災風險地圖

俞孔堅設計的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是中國景觀規劃領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成功向世人展示了景觀建筑業的標準“可持續”方案。他與麥克哈格同為校友,皆畢業于哈佛設計學院。數十年來,他一直熱衷于向外闡釋麥克哈格的社會生態規劃思路。在《景觀規劃的安全模式:以華南一例說明》論文中,他最先對該規劃思路進行了大致說明。現在看來,俞孔堅的大力倡導及麥克哈格反復誦念的“經文”終于奏效了。中國政府、開發商及規劃師終于逐漸意識到過去20年里非理性、不平衡發展所造成的城市問題了。在這一點上,俞孔堅值得贊揚!

俞孔堅設計的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景觀建筑師具備獨特技能,在全球發展的下一個至關重要的十年里,能夠規劃并引導城市化發展的相關工作。他們對社會、環境及經濟過程的平衡有著全方位的了解。這意味著,城市建設這棵決策樹的根部需要他們,他們也不應只做枝頭的花朵。如今,是時候讓景觀建筑師們走出職業舒適區,投入其他領域,如引導政府、推動商業、發展教育、提供醫療保健等,去充分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了。他們的專業知識既要通過政府高層,納入到跨國企業的董事會會議室中;也要由城市領導者領頭,通過休閑與傳媒普及大眾。這是當今社會需要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