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的根本原因所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等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和言論,早已成為全民共識。若要盡快提升人民群眾對于良好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從而大幅增強民生福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無疑是當務之急。
眾所周知,“城市病”屬于當前“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之一,如何根治人民群眾關注度較高的癥結——“城市看海”,任務尤其迫切。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3年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就正式提出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短短數年間,“海綿城市”從一個陌生的概念,已經成為如今家喻戶曉、全民參與的新理念。無論是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決策,相關部委推出的配套措施,還是各地推行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及其取得的成效,都充分證明了一點:海綿城市建設不僅有效緩解了城市內澇、黑臭水體等“城市病”,有效提升了城市宜居性,而且已經成為城市建設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路徑之一,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城市層級的新發展理念和方式。其中,試點先行的方式發揮了重要作用,充分發揮“把問題窮盡,讓矛盾凸顯,真正起到壓力測試作用”,實現了“多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帶動面上改革”的目的,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遂寧市結合本地特點,探索出了適宜我國西部生態本底優良、水網豐富丘陵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取得了顯著成效。
遂寧市通過城市更新和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宜居、宜業、宜游指數,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實現“讓城市在綠水青山中自然生長”,成功打造“西部水都”名片,同時為淺丘平壩地區內澇防治、老城區水環境綜合治理、濱江水生態文化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創新實踐經驗。成功摸索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六大經驗體系”,獲得了“三大效應”,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國家戰略充分發揮出了試點的示范作用,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地方實踐樣本。遂寧市已成為我國西部丘陵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創新典范、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的綠色“原生態樣板”。
構建六大體系:
遂寧具有良好的生態本底,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區。但受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影響,“水多”(城市內澇)、“水少”(水資源短缺)、“水臟”(水體污染)、“水堵”(硬質鋪裝比例高)等問題長期存在。在成功申報成為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后,遂寧在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供參考借鑒的基礎上,針對西部丘陵地區自然生態本底和遂寧的城市發展現狀,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創新探索,以目標為導向謀劃新區發展,以問題為導向“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舊城,在試點期內成功構建了海綿城市建設“六大體系”,有效解決了困擾城市發展的“城市病”。
一是科學完善的規劃引領體系。遂寧通過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引領,修編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相關的專項規劃,構建出系統、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
二是因地制宜的項目運作體系。遂寧海綿城市建設,從試點之初就堅持“體現連片效應,避免碎片化”基本原則,高位統籌、系統謀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老城區進行綜合改造;堅持“問題+目標”的雙導向,對次新城區進行微創改造;堅持以目標為導向,規劃管控擬建城區。
三是整體聯動的組織工作體系。為有效解決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涉及部門、領域、行業眾多統籌協調難度大、效率低等問題,遂寧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構建出“屬地負責、條塊結合、以塊為主、職責明確”的工作推進體制。
四是經濟適用的技術保障體系。缺乏技術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就可能成為毫無成效的空架子、假擺設。為此,遂寧市立足本地實際,大力提倡技術創新,“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先后成功創造了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口“微創”改造、海綿卓筒井、道路邊帶透水、碎石蓄水等實用新型技術,其中雨水口“微創”改造技術和道路邊帶透水技術已獲得專利并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獲得全面推廣。海綿城市建設必須依靠創新驅動,而“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為此,遂寧市還通過強化引智育智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邀請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知名專家出謀劃策,同時積極培育地方人才。
五是全面監管的建設管控體系。有效的管控措施是決定海綿城市建設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遂寧市將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遂寧市城市管理條例》,通過立法方式從依法行政的源頭上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法律保障。解決了依法行政的問題,還需要足夠的政策支撐,才能讓管控做到有的放矢。為此,遂寧市先后發布了組織機制保障、投融資政策及資金使用管理、規劃建設管控、績效考核、配套辦法5大類共30個規范性文件,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撐。
六是多元投入的資金保障體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因公益性而導致的回報率低、回收周期長的海綿城市建設而言,更是如此。遂寧市結合不同的項目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創新投融資辦法,成效顯著。截至試點考核驗收結束時,共計吸引各類社會資本105億元。
凸顯三大成效:
遂寧市通過創新構建的六大體系,讓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三大顯著成效。
第一是城市更生態。遂寧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內澇得以消除。首先針對城區17處易澇點的成因,按照“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的總體思路,構建“源頭減排-客水截流-末端強排”的排水系統,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問題。遂寧市通過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保質等工程措施,不僅有效降低了污染,還讓水質也得到了很高程度的凈化。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內的明月河、聯盟河等水體黑臭現象已基本消除。城市生態明顯修復。通過劃定自然生態空間格局,科學制定生態修復方案,增加生態堤岸,恢復原有徑流路徑,讓城市更綠色健康。試點期間,通過實施蓮里公園、九蓮洲濕地公園、五彩繽紛路北延濕地、聯盟河生態治理等項目,中心城區生態岸線得以集中整治。將原狀為郊野荒地的蓮里岸線打造為綜合公園,將原狀為灘涂濕地的九蓮洲打造為城市綠心,將原狀為荒地的五彩繽紛路北延濕地打造為城市休閑綜合體,有效保護了天然岸線資源,突出生態及防洪屬性,城市熱島效應得到逐步緩解。
第二是城市發展可持續。“十二五”以來,遂寧市加快綠色發展步伐,特別是成為海綿城市建設全國試點之后,城市短板不斷補齊、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環境不斷提升,同步推動了投資環境改善、商業價值提升,旅游、康養等相關產業蓬勃發展。遂寧市地區生產總值連跨7個百億臺階、年均增長11.5%,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達64.5%。
第三是社會更和諧。遂寧市的海綿城市建設以堅持民生為核心,一切的努力皆為提供一個更加優質的生活環境,突出社會效益。在海綿城市建設中,遂寧市堅持問題導向,不僅做內澇治理、雨污分流、徑流控制等海綿化改造內容,還及時解決老百姓反映強烈、普遍關注的道路破損、停車難、環境差等問題,既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又實現“路平、燈亮、水通、景美”的民生發展目標,深受當地老百姓好評。群眾由“被動接受海綿”轉為“主動參與海綿”,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滿意度與參與度隨之提高。最新一次民意調查顯示,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群眾滿意度達到95%。目前,海綿城市建設進小區工作更受歡迎,已有127個非試點區域開發項目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專項審查正按要求實施建設,試點區域外的20余個小區居民也主動申請要求納入海綿化改造范圍。
不忘初心、砥礪奮進。遂寧市通過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不僅讓群眾得到了實惠,還讓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建設報》等20余家國家級、省級媒體,先后40余次對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做法和經驗進行了報道。2017年8月3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頭條的方式報道了遂寧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情況。試點建設期間,包括澳大利亞、越南等國及我國北京、天津、上海、臺灣等在內的70多個地區前來遂寧市參觀學習的業界人士超過2100人次。
“抓好試點對改革全局意義重大。要認真謀劃深入抓好各項改革試點,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鼓勵探索、大膽實踐,敢想敢干、敢闖敢試,多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帶動面上改革。”作為海綿城市建設行動綱領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盡快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示范項目,經驗成熟后及時總結宣傳、有效推開”。作為海綿城市建設國家試點,不僅僅需要干好自身的試點任務,更需要充分發揮試點的示范作用,及時總結完整的經驗模式供其他城市參考借鑒。正是基于此,遂寧市組織各方力量,編寫了這部《中國西部丘陵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創新典范——遂寧:“自然生長”的海綿城市》。
盡管遂寧市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方面取得了成功,但從試點成功到全面推廣,還需要從海綿城市建設全生命周期和全產業鏈的視角繼續創新探索,不斷完善這一經驗模式和工藝做法。因此,本書的出版難免存在錯謬,還請各方專家不吝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