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因水而名、因水而興,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水不僅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更是貫穿兩百多年的歷史人文脈絡。近年來,寧河區加快推進農村坑塘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共治理溝渠700余條,坑塘240余處,為全面改善農村水環境奠定了基礎。
農村坑塘溝渠在調節水源、防澇抗旱、美化環境、發展經濟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莊的環境卻越來越差,坑塘逐漸變成了村民垃圾傾倒的天然場所,水質也隨之下降。

廢棄坑塘又臟又臭
在潘莊鎮紀莊村,記者看到一片布滿垃圾的坑塘,曾經是村民生產生活用水的主要來源,后來村里打了水井,坑塘漸漸地荒廢了,一些村民開始習慣往里面傾倒垃圾,天長日久垃圾越積越多,嚴重影響了村莊的環境衛生。

廢棄坑塘大變樣
潘莊鎮紀莊村村民楊振林表示:“原來這個水坑的垃圾特別多,水面上漂的全是垃圾,嚴重的時候,一下雨一刮風,周圍的房子根本就住不了人,特別是又臭又臟。”
通過農村坑塘治理工程的穩步推進,如今紀莊村的百年老坑又煥發了新的生機。“老百姓都以為這是簡單的治理,區水務局出動八臺翻斗車,四臺挖掘機,挖掘機作業到坑塘最深處時,利用墊板才能完成。治理工作雖然難度大,但是老百姓確確實實得到了實惠。”潘莊鎮紀莊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馮元元表示。

農村坑塘治理了,生態環境變好了
生態環境“高顏值”,農村發展“高質量”。寧河區坑塘治理工程的實施不僅給村莊環境帶來了變化,同時也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今年,廉莊鎮李花毛村多年的旱地變成了水田,綠油油的水稻長勢喜人。以前由于溝渠淺而窄,蓄水量少,達不到種植水稻的要求。現如今,通過農村坑塘治理工程的實施,李花毛村共疏通溝渠七千米,治理坑塘十三畝,使治理后的溝渠水系連通,達到了“旱能灌、澇能排”的效果。環境的變化也使這個村的土地流轉發包費從原來的每畝200元提升到900元。

環境好了,百姓住的舒心
“以前,每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都得達到上萬元,但是起不到一個好的效果,治理后的坑塘我們村委會每年每畝收入三百元,而且水體清澈干凈整潔,為我村的經濟發展起到了一個很大的提升作用。”廉莊鎮李花毛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史萬云表示。
小坑塘,大民生。去年以來,寧河區水務局重點通過清除垃圾、坡面平整、清淤、設置防護欄等措施,對全區14個鎮的700余條溝渠和240余處坑塘進行了治理。東棘坨、豐臺及潘莊等鎮淤積三十余年的老坑得到治理,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區水務局調研員張洪旺表示:“下一步,寧河區水務局將繼續勇于擔當,善于作為,扎實工作,為建設大水、大綠、大美新寧河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