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啦,就是劃重點→古代水利系統。據考古研究的公開資料顯示,良渚古城遺址是截至目前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規模最大的水利系統”并“世界上最早的攔洪水壩系統”。從科考的結論來看,良渚古城遺址基本上證明,當前時期的古人類已經有了全流域的水資源規劃和改造能力。
據專家推測,整個水利工程核心的幾個作用為:攔洪、蓄淡、運輸、灌溉、養殖等。簡單概括,防止暴雨形成的龐大徑流造成自然災害,反利用雨水進行生活和生產。這與我們現在所注重的雨水再利用概念不謀而合,盡管當時的人們沒有系統地考慮這些。
時光快進5000年,我們為了根治城市內澇頑疾,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改造地下管廊建設,修建污水管網;為了促進雨水再利用和水資源管理,對地表徑流進行攔截、蓄集、處理,用于園林灌溉、地面沖洗、環衛用水等;為了掐斷黑臭水體污染源之一,重構雨污分離系統,利用濕地、植草溝、吸水磚擴大徑流消納面......
至少,對良渚古城遺址的考察證明,很多環境意識和環境資源管理方式是一脈相承的,而且從新石器時代起就有端倪。更多古代文明海綿城市建設的智慧蘊含在諸多對古代歷史的考察中,很著名的就有北京故宮,時常聽到人提起的還有“三坊七巷”。
常見的青石板路有三角間隙、有起伏、有滲水渠,將每塊磚人為構成微型蓄水區,整條路又彼此勾連成中小型排水溝和蓄水區;高屋脊、大坡度,屋頂不積水,并引導水流進入庭院水缸再利用;內河網絡交錯,排放雨水,重構水循環。
具體到水利設施和水處理設施,典型的就有護城河——集排水去污、消防儲水、環境保護于一體的水利與環保工程。目前專家學者的考察結果顯示,很多朝代都會在污水進入護城河之前設置一定的過濾體系,而護城河也會有吸污納垢的水生態,包括植物、動物,形成天然水生態循環。當然,古代污染物成分遠沒有現在那么復雜,但也能體現一些水處理和利用智慧。
尤其是,我國古代已經出現了簡單的凈水器具,如“撬水妾”、“漉水囊”等,并且明宋時期有關于用明礬凈水的記載,還能發現一些現存凈水池??梢?,古往今來,我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的需求是一致的,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對管理水平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
時代的印記被遺留在各個角落,只要用心發掘就能有所收獲。即使是環保也不例外,這不是現代突然爆發出來的理念,而是每個歷史時期都能得到考證的生活和生產剛需。也許形態不同,也許目的不同,但是殊途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