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態環境部官方微信消息,7月8日,生態環境部會同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負責人今日表示,要統籌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污水規模和農民需求等,合理選擇適用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和設施設備,注重實效,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資料圖:數十名工人在河道中將淤泥裝進編織袋后運上岸。
當前,中國農村黑臭水體底數不清,分布面廣,相對城市黑臭水體集中、連片分布,農村黑臭水體則比較分散;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體制機制不完善,技術支撐力量薄弱。
《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以打基礎為重點,建立規章制度,完成排查,啟動試點示范。到2025年,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模式,加快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到2035年,基本消除中國農村黑臭水體。主要任務有以下四個方面:
——組織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識別。一方面制定標準規范。根據治理工作需求,在排查識別、制定方案、組織實施、監測評估、長效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標準規范體系,制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指南》。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排查。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明確黑臭水體名稱、地理位置、污染成因和治理范圍等,建立名冊臺賬。
——推進農村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在實地調查和環境監測基礎上,確定污染源和污染狀況,綜合分析黑臭水體的污染成因,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凈化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控源截污方面,根據實際情況,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與農村生活污水、畜禽糞污、水產養殖污染、種植業面源污染、改廁等治理工作,強化治理措施銜接整合,從源頭控制水體黑臭。清淤疏浚方面,綜合評估農村黑臭水體水質和底泥狀況,合理制定清淤疏浚方案。
加強淤泥清理、排放、運輸、處置的全過程管理,避免產生二次污染。水體凈化方面,依照村莊規劃,對擬搬遷撤并空心村和過于分散、條件惡劣、生態脆弱的村莊,鼓勵通過生態凈化消除農村黑臭水體。通過推進退耕還林還草還濕、退田還河還湖和水源涵養林建設,采用生態凈化手段,促進農村水生態系統健康良性發展。因地制宜推進水體水系連通,增強渠道、河道、池塘等水體流動性及自凈能力。
——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示范。各地擇優推薦試點示范區名單(以縣為單元),并提交治理實施方案。2019-2020年,根據各地農村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污染成因、前期工作基礎等方面,篩選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示范縣30-50個。生態環境部會同水利部、農業農村部組織確定試點示范區名單,并定期調度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作進展。開展試點示范督促指導,適時組織實施試點示范評估。
——建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長效機制。推動河湖長制體系向村級延伸。明確農村黑臭水體河長、湖長,健全河湖長制常態化管理。構建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監測機制。生態環境部門在有基礎、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水質監測工作。建立村民參與機制,發揮村民主體地位,將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要求納入村規民約,調動鄉賢能人參與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積極性。強化運維管理機制,健全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設施第三方運維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治理和運行管護。
負責人還表示,各地要充分結合農村類型、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水平、水體匯水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黑臭水體的特征與成因,分區分類開展治理。統籌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污水規模和農民需求等,合理選擇適用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和設施設備,注重實效,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