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織網”4300公里,推進雨污分流;“地方政府+大型央企”的EPC模式,讓全省污染最嚴重的茅洲河大變樣;建成補水管128公里,“激活”60條河流;建成6家水質凈化廠,日均污水處理能力達170萬噸……這一連串數據,正是寶安這三年來,攻堅克難,以勢如破竹、決戰決勝的信念,跑出水污染治理“寶安新速度”——按照“一切工程都必須為治水提質工程讓路”的原則,寶安堅持“標本兼治”,在“查漏補缺、疏堵改舊、精雕細琢”上下功夫,決戰決勝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水污染治理工作實現了全市“七個最”。
新建管網數量全市最多
據統計,2016年以來,寶安區新建雨污分流管網4300公里,排水管網達14125公里(不含建筑立管),比地球赤道直徑還長10%,其中,市政雨污分流管網4569公里,庭院管9556公里;同時,完成2595個排水小區正本清源改造,新建建筑立管2767公里,初步形成了雨污分流兩套系統。
雨污分流力度全市最大
作為源頭治污、源頭控污的關鍵環節,正本清源對水污染治理有著重要意義。去年以來,寶安區在市下達1270個排水小區正本清源改造任務基礎上,自加壓力,完成改造正本清源排水小區2711個,占全市完成總數的37.9%。此外,完成了9個節能減排項目和18個小區的排水管網改造工作。
污水處理能力增量最大
2018年以前,寶安區僅有水質凈化廠4家,日均污水處理能力66.5萬噸。目前,寶安區已建成進入正式運營的水質凈化廠共有6家,污水處理能力已提升至170.5萬噸/日,較2018年以前增加了156%。特別是今年1月-8月,日均處理污水133.2萬噸,其中8月份日均處理污水162萬噸,污水處理能力大幅提升,為寶安區“水清岸綠,長制久清”打下堅實基礎。
最早實現全面補水
“全區域、全流域、全資源”,是寶安區生態補水工作一直以來堅持的三個原則,以確保生態補水工作全區一盤棋、所有河流都要補水、所有資源都要統籌起來。
寶安區重點采用污水處理廠再生水補水,輔以部分湖庫生態補水,目前已建成補水管128公里、補水泵站7座。布設補水點68個,全區66條河流中除3條全暗涵、3條清潔基流外,其余60條河流實現常態補水,日均補水總量達150萬噸,實現了生態補水的全面覆蓋。
消除黑臭水體數量最多
敢于擔當干三年,一汪清水換新顏。寶安區河流水質持續改善,其中上報國家監管平臺的61條(62個)黑臭水體,根據近期水質監測數據,已有55條(56個)消除黑臭,其中10條穩定達到地表Ⅴ類水。
最早開展井蓋編碼標識
寶安區是全市最早開展井蓋編碼標識工作的。在對管網梳理的基礎上,制定寶安區雨污水井蓋編碼方案,通過井蓋碼,現場核實管井實際情況于系統信息是否一致,發現管道錯接、雨污水混排等問題,以便以后進行雨污分流整治。目前共編碼井蓋42.07萬個,完成噴碼井蓋28.7萬個。
水政監察執法力量最強
寶安區監管執法實行力量下沉,在區水務局機關設置水政監察大隊、10個街道設立水政執法中隊,實現一街一隊;增配210名環管員;一線監管執法力量增加至330人,同比增長300%。實行一級執法,全面承接原由市、區環境監察機構承擔的監管執法任務,變市、區、街道三級監管執法為街道環保水政執法隊一級監管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