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一色歐式風情的城堡、波光粼粼的環堡河水,這個充滿濃郁異域風情的“德國小鎮”,并非真的坐落在德國某個小鎮,而是常德市穿紫河岸打造的一個主題街區。
從常德市區穿城而過的穿紫河,昔日一度被稱為黑臭河,但今天已蛻變成為聞名全國的美麗風光帶,成為這座城市一條流光溢彩的“金腰帶”。11月14日,“美麗中國 瀟湘華章”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媒體團來到穿紫河風光帶采訪時,發現這座歷史悠久的名城,因海綿城市建設,正散發著青春魅力。
坐水上巴士穿行在美麗的穿紫河上,仿佛穿越到一條東方的萊茵河。放眼望去,藍藍的天空,碧綠的河水,還有再現常德人文風情的古城、古橋、古碼頭,令人流連忘返。
“這是一條全國少有、湖南獨有的穿城河。”水上巴士講解員說,在上個世紀數十年的城市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穿紫河變成了污染嚴重、臭氣熏天的水溝,一度成為常德城市污染的主要區域。
從2004年起,常德市就積極尋求開展國際合作,高起點治理城市水系,2015年常德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率先提出建設既要“面子”更要“里子”的海綿城市。
“穿紫河水系的綜合治理,是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項目,也是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的示范項目。”常德市海綿辦副主任李遠國說,這還是與德國開展合作的一個項目。
“我們把海綿分為大海綿、中海綿、小海綿。”李遠國介紹,大海綿體指江、河、湖等整體連通的水系,中海綿體指排水管網、調蓄池、生態濾池、泵站等,小海綿體指海綿院落、海綿公園、海綿道路、海綿綠地廣場等。常德市通過大、中、小海綿體并重構建、黑臭水體按流域綜合治理、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水經過生態濾池處理、多類項目建設融合推進、積極應對雨污水超標排放,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不但完成了污水變清流的逆襲,而且防澇能力已達防御30年一遇標準,告別了雨天“看海”的窘況。
常德市還注重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融入大量旅游元素,打造了常德保衛戰工事、常德詩墻、柳葉湖環湖景觀帶、穿紫河水上風光帶等一批城市文旅名片。

“原來穿紫河周邊的房子賣不出去,現在變成了公園,我們越來越喜歡這里。”正在散步的市民龔女士一臉幸福地說,她每天都要到穿紫河邊來“打卡”。
“可以說,常德在生態文明建設上起到了一個排頭兵的作用。”李遠國自豪地說。
常德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在多個方面探索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常德模式。今年6月,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的先進經驗傳出了國門,向全球推介。
海綿城市建設成果也轉化為“美麗經濟”。常德市通過實施穿紫河治理、建設穿紫河水上風光帶等項目,有效激活了沿岸土地和房地產市場,一座現代時尚潮流的海綿城市正在崛起。
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是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湖南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揮湖南山清水秀的生態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綠色惠民,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土凈的生態強省。
“我們要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做到青山常在、綠水常流、空氣常新!”常德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德睿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