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蘭州市轄區,位于蘭州市西大門,是甘肅省的核心工業區,也是中國西部較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曾經的西固污染嚴重,如今卻承載著蘭州人生活飲用水供給的重任,蘭州市城市生活飲用水水源地就坐落在這里。近日,“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文明行”網絡主題活動走進西固,實地探訪西固區岸門橋水源地的蝶變過程。
走進西固水源地,高聳的斜拉橋貫穿南北,錯落的涵養林綠意蔥蘢,滔滔的黃河水奔流而下,天朗氣清,景色宜人……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污水橫流,垃圾堆積,臭氣熏天。
治水,先治污。“整治前我們所在的地方有預制廠、木材加工廠、砂石料廠、鋼筋加工廠、加油站等等,周邊化工廠很多,環境臟亂差,且危險源較多。”西固區城鄉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現場代表許德春說,“為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用水安全問題,2014年,蘭州市啟動了蘭州市水源地保護工程,2015年全面施工,2018年竣工驗收。先后清拆、搬遷企業25戶,拆除違章建筑33戶,拆除的房屋面積有1萬多平方米,流轉土地500余畝,構建了總面積為50多平方公里的水源地保護區”。
為進一步保護水源、涵養水源,水源地保護區內種植了綿延數十里的涵養林,筑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涵養林以喬木為主,包括香花槐、泡桐、紅葉李等樹種近萬棵,邊坡及河灘地以小灌木為主,包括紫穗槐、檉柳,沙棗等等。據蘭州市生態環境局介紹,水源涵養林建設是水源地保護工程的重要內容,它可以改善水文狀況、滯緩徑流、延長滲徑、降低水土流失、防止河流淤塞,具有調節改善水源水質和清潔空氣的作用。
環境改善重要,水質改善更重要。“如何保證飲用水可持續安全?是否有后期長效管理措施?”據蘭州市生態環境局大氣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楊繼宏介紹,蘭州建立了治污防控長效機制,先后出臺了12項環保法律法規,明確治污責任。除了靠傳統的“人防”,更加注重“精準滴灌、技防優先”,通過科技助力,建立了網格化精準監測平臺,利用遍布所有社區和鄉鎮的網格化監測設備,全時段、全方位監控,為靶向定位、精準治污提供支撐和依據。
說起這些年的變化,楊繼宏表示,“從過去蘭州人出去‘躲污染’,到現在邀請朋友‘游蘭州’,治污防控‘蘭州經驗’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經驗,來之不易。”
水變清了、樹變多了、天變藍了!“我從小生長在這里,每天喝著蘭州的水,現在又工作在這里,每天能到取水口去看一看,確實感覺到飲用水安全了、環境優美了,可以說見證了這里的蛻變。”談到水源地的今昔變化,許德春感觸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