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1日,記者從內江經開區建設局了解到,轄區太子湖、苞谷灣水庫、壽溪河、玉帶溪4個黑臭水體整治項目自2018年年底主體工程動工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各項目進展順利,4個黑臭水體項目已有3個初見成效。
21日,記者來到內江經開區四合鎮柏林村苞谷灣水庫黑臭水體整治項目現場,水庫被一片翠綠的松樹林包圍,山與水交相輝映,一種安靜舒適的心情油然而生。
據了解,苞谷灣水庫是一個人工水庫,屬于小二型水庫,水源來自雨水,主要用于農業灌溉。之前,由于苞谷灣水庫周邊有百余戶居民,居民的生活污水長期直排,生活垃圾隨意丟棄,肥水養魚,加之沒有活水等原因,造成了水體黑臭。2018年,苞谷灣水庫黑臭水體整治項目被納入內江沱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
“以前的水質較差,經檢測為國家水質標準Ⅴ類,水面上漂浮物較多,通過整治后,現在的水質經檢測已上升為Ⅳ類。”內江經開區建設局相關負責人楊周介紹,2018年底,苞谷灣水庫黑臭水體整治項目開始施工,項目分二期進行,目前一期水面漂浮物打撈、沿岸排污口整治、庫底清淤已基本完工,二期工程正在打造生態景觀。整個項目綜合采取了“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等措施,形成水陸共治。
據介紹,在控源截污方面,整治了2處居民生活排污口,建設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和7處人工生態濕地。即通過污水收集管網收集水庫周圍居民聚居點的生活污水,經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集中處理,確保出水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水排放標準》一級B標準后,再通過人工生態濕地二次凈化,水質達到Ⅳ類,最后排入水庫。
“在內源治理方面,我們引進了絞吸式清淤船與淤泥固化脫水設備,集中清理水庫底的淤泥。”楊周介紹,清淤船連接淤泥輸送管,絞吸起庫底淤泥后傳送至淤泥固化脫水設備,將淤泥脫水固化后再集中外運處置。
據悉,絞吸式清淤船和淤泥固化脫水設備是我市首次引進,從今年6月底至9月底,清理淤泥3.5萬立方米,水庫內的淤泥基本清理完畢。除此之外,在治理過程中還取締了1處承包式養魚塘,清理水庫漂浮物40余噸,生活垃圾200余噸……有效改善了水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
楊周介紹,目前水庫已形成了常態化管理,且啟動了二期工程,即在水庫周邊種植生態植物,打造生態景觀。楊周還表示,后期將充分結合現有地形地貌,修建生態綠廊、健身騎行道、親水平臺,觀鳥亭等,將苞谷灣水庫打造成為一個城郊生態公園,為市民拓展休閑場所。
隨后,記者又走訪了內江經開區甜城大道與漢安大道交會處的壽溪河黑臭水體整治項目,在項目現場,推土機、壓路機的發動機嗡嗡作鳴,一派繁忙景象。該處正在建設壽溪河清水濕地凈水工程。
“這個工程包含了自然跌水區、礫石導流區、垂直潛流區、水平潛流區、親水戲水區、水下森林區。”項目施工負責人丁元星表示,從今年7月開始施工,整個工程目前已推進60%,預計2020年4月完成施工。
據楊周介紹,前期壽溪河進行了河道清淤等工作,水質得到了明顯提升。后期鄧家壩再生水廠與該處打造的清水循環濕地相互配合,通過污水收集管網集中收集和處理居民生活污水,再二次凈化排入河道中,形成“廠—網—河”模式,水生態系統形成正面循環,進一步有效改善水質。
楊周表示,下一步,內江經開區還將針對4個項目進行各具特色的生態景觀打造,讓原先影響群眾生活環境及城市形象的黑臭水體轉變為綠水青山,豐富廣大群眾的文化休閑選擇,也為內江構建城市生態環境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