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三年投入11.2億元建海綿城市
43%城市建成區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目標
“秀山是個小平原,能不積水內澇,海綿城市建設功不可沒。”12月10日,來自全市各區縣的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在參觀了秀山城區各類海綿設施后,對秀山縣海綿城市建設贊不絕口。據介紹,自2016年啟動試點建設以來,三年時間,秀山縣海綿城市建設已累計投入11.2億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效。
秀山縣海綿城市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一負責人介紹,為了讓海綿城市建設取得實效,在建設過程中,秀山縣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城市水生態惡化、城市功能缺失、區域碎片化問題突出、規劃建設理念滯后4大類15個方面的問題,確立了“新城、舊城兼顧,地上、地下結合,生態修復、功能修補并舉,因地制宜、綜合施治”的試點思路。
同時,依據地形高差、河流水系、道路體系、公園綠地布局,秀山縣合理劃定了排水分區,并綜合考量技術可行性、成本控制、綜合效益等因素,編制了8大類64個建設項目,實施了一大批城市海綿設施建設項目,不僅實現了雨水消納利用的目標,還改善了人居環境,完善了城市功能,美化了城市景觀,涵養了水資源,增強了城市排水防澇能力,有效削減了徑流污染及溢流污染。
梅江河穿越秀山城區而過,過去,由于城市快速發展,導致梅江河水生態環境惡化。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秀山堅持自然生態就是最好海綿的理念,注重自然岸線、原生態植被的保護,采取生物滯留過濾為主的方式,對梅江河沿岸進行改造,構建起城區梅江河“一廊八園”、面積2.5平方公里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梅江河邊的濱江公園,記者就見到了經過“彩色透水瀝青混凝土鋪裝”改造的彩色人行步道。據介紹,下雨的時候,雨水可通過透水鋪裝,快速滲入地下,達到“小雨不濕腳,大雨不內澇”的效果。而滲入地下的雨水,經過透水砼的第二次過濾和硅砂層的凈化,又排放到地勢較低的植被區域,達到了雨水再利用的效果。
在公園的東面,則順應公園由南到北地勢逐漸降低的特點,打造了一條旱溪。這條旱溪全長1.5公里,主要用于回收凈化后的周邊雨水,排放至公園北端的生態雨水池,最后經溢流口注入梅江河。在天氣干旱的時候,則從一旁的魚泉抽水到旱溪,以提升公園景致,并灌溉周圍植被,極大地改善了周邊水環境和人居環境。“現在這里的環境真是越來越好,哪怕剛下過雨,穿個拖鞋都不會濕鞋,我們一家老小每天都要來公園散步、休閑。”市民周大爺說。
據悉,隨著秀山海綿城市建設的推進,該縣已累計實施海綿城市建設8.43平方公里,完成試點任務的131.7%,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43%,雨水徑流量控制率達78%,污染物削減率達56%,基本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得到專家充分肯定,于今年6月順利通過市級終期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