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湘江衡陽市區段微風輕拂,魚翔淺底,金色陽光灑在水面上璀璨耀眼,倒映著周邊林立的高樓、翠綠的樹木、鮮艷的花草和正享受冬日暖陽的市民身影,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生動詮釋著衡陽市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的喜人變化。
衡陽市境內溪河密布,有大小河流526條,總長8355公里。干流湘江橫貫南北,境內總長266.1公里,占湘江總長31%。還有湘江一級支流44條,二級支流155條,三級支流158條,四、五級支流35條,河網密度達到0.55公里/平方公里,是湘南河網密度最大的地區。
近年來,衡陽市以最強執行力推進“河長制”工作,以“河長制”促“河長治”,先后完成工業污染防治、城鎮生活污染治理、黑臭水體治理等9大類213個重點項目,有力促進河長制工作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
“一河一策”發力 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
“湖水變清了,在湖邊觀魚賞花成為出門放松的好方式。”12月7日清晨,正在石鼓區雁棲湖岸散步的居民陳軍告訴筆者,自從雁棲湖“黑臭水”得到有效治理,美麗湖岸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閑集聚地。
為保護水資源、修復水生態,打造“最美地級市”,衡陽市全面編制訂成全市526條河流的“一河一策”實施方案,針對河湖實際情況和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各級河湖及河段治理保護與監管的行動路線計劃,由河長簽字并以正式文件下達。
河流往往地跨多縣市,導致管理部門與管理責任存在交叉。而“一河一策”方案的出臺,有效避免了過去權責不明、工作互相推諉等現象,革除了環境污染治理只依賴環保部門的弊端,促進了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凝心聚力下好“一盤棋”,共筑“同心圓”。
“衡陽市還將‘樣板河’建設作為河長制工作的重要一環,旨在讓沿河百姓切實感受到推行河長制工作以來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衡陽市水利局黨委書記、局長岳健介紹,近年來,衡陽市將全市鄉(鎮、街道)200條“樣板河”按照省河長辦出臺的《樣板河湖建設評估驗收標準》,高質量推進全市河長制工作整體建設,助力河岸線實現岸綠景美。
今年,該市又重點圍繞“沿河鄉鎮污水處理、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和整治、河流‘清四亂’和非法砂場整治、河道保潔、兩岸綠化”等方面以及河流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目標量化,進一步明確各級“河長”與相關部門的任務與措施,全面落實河流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全方位統一治理與保護,有力推動河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讓衡陽河流呈現出“一江清水向東流”的良好態勢。
“聚焦問題”整改 實現河道“亂象”向“有序”轉變
10月16日,筆者來到湘江衡山縣長江鎮螯洲段,只見碧水蕩漾魚兒躍,兩岸堤綠樹繁蔭。不遠處,一臺熱感監控設備正來回掃描,監控是否有采砂船、電捕魚等違法行為發生,實時守護河道安全。
“這是衡陽市‘大河道’管理執法隊伍,聚焦問題導向全面禁止非法采砂、水上餐飲、電魚毒魚炸魚等破壞污染河流行為的日常場景。”衡陽市水利局副局長肖志華介紹,2015年10月,衡陽市在全省創新式組建由水利牽頭,公安、畜牧、環保、海事等部門參加的城河道管理聯合執法隊,并采購添置了一批河道動態監防設備,24小時守護一江碧水。
針對河道非法采砂這一嚴重影響湘江水質的“頑疾”,衡陽市還建立和完善“河道采砂監管責任制,明確河道采砂監管”四個責任人,加強對“采、運、銷”三個關鍵環節監管;建立砂石票據管理制度,加強對“采砂業主、采砂船舶和機具、堆砂場”三個關鍵要素的監管。并在轄區河道內建立38處采砂船集中停泊點,對153艘采砂船舶實行了集中停靠管理,徹底解決河道內的采砂船舶亂停亂靠現象。
今年,衡陽市又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河道采砂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按照“兩斷、兩清、一綠”的整治標準,對全市322個非法砂場作出“紅牌退場”處置,對拆除后的砂場舊址全部實行了復綠,確保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的“四亂”問題,也是整治重點。衡陽市在各縣(市)區、工業園區制訂“清四亂”行動方案,列出各級河長簽發的問題清單、責任清單、銷號清單,下達交辦函件要求全面整改。截至今年10月,水利部、長江委、省河長辦及河長交辦的各類問題完成整改,省河長辦交辦的兩批遙感“四亂”全部銷號。
今年前三季度,衡陽市共投入“清四亂”專項經費2000余萬元,共清理亂堆垃圾8814立方米,拆除違法建筑10995立方米,發出清障令23份,清理非法占用河道6.3公里。該市還組織對前期銷號完成的“四亂”工作開展“回頭看”,對新發生的“四亂”現象及時排查,防止新的“四亂”出現。
同時,衡陽市還涉及清理整改小水電站143座,清理整改退出類電站26座,整改類電站116座,保留類電站1座。
保護水生態更要愛護水資源。今年以來,衡陽市大力推進水污染防治,關閉了一、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區49個排污口,完成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在線監測4處、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標準提標改造2座,建成投運污水處理廠19座,退耕還林還濕739畝。目前,城區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長期保持在100%,有力實現水資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衡陽群眾”助力 促進保護河道從“獨奏”向“合唱”轉變
衡陽群眾是“河長制”的受益者,他們更是“河長制”的參與者。今年來,衡陽市結合“衡陽群眾”品牌創建工作,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到河流治理和保護工作中來。
愛護河流從娃娃抓起。衡陽市河長辦聯合市教育局,在全市中小學開展“同飲一江水,共護母親河”百萬學生同寫一篇作文寫作大賽活動。組織全市所有中小學開展一次“保護母親河”班會,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養成保護河湖、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營造全社會參與河長制、保護水環境的良好氛圍。
為助力河長制“進村莊、進社區”,全市橋梁張貼宣傳標語1144幅,在橋梁附近張貼民墻廣告247幅,在橋梁附近豎立河長制宣傳牌534塊。通過在鄉鎮橋梁張貼河長制宣傳標語,宣傳了河湖保護的理念,普及了河長制相關知識。
祁東縣河長辦還依托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漁鼓形式,組織當地藝人編寫單口漁鼓《碧水清流生命源》,將河長制各項工作要求,以及當地河長制工作成效和先進人物編入其中,自今年9月巡演以來,深受群眾歡迎。
“民間河長”也成長為呵護湘江碧水的主力軍。今年11月,衡陽市河長辦組織全市所有500余名“民間河長”巡查湘江、耒水、涓水、蒸水、洣水等11條河流,共組織巡查30次,吸引義務巡河群眾3000多人次。
“他們不僅對‘四亂’整治情況進行復核,并對新發現的‘四亂’現象拍照存檔形成報告,移交河長辦進行督辦處理。”衡陽市河長辦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民間河長”正在保護河流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人人關心河道、珍惜河道、保護河道、美化河道的良好氛圍在全市迅速形成。
為表彰典型、激發更多的群眾參與熱情,衡陽市河長辦還聯系多家媒體對特色突出的“先進鄉鎮(街道)”“先進村(社區)”和優秀“樣板河”進行系列報道,推介樹立可復制推廣的典型。通過不同的宣傳方式,河長制在全市社會公眾中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公眾的水環境保護意識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