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問題是深圳市民長期以來最關心的環境問題之一。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將水污染治理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用超常規的力度和舉措打響了一場水污染治理攻堅戰。通過努力,深圳已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市域消除黑臭水體,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今日起,深圳發布推出“決戰水污染治理”系列報道,全面反映深圳水污染治理的決心、舉措、成效和各界反響,敬請垂注。
幾年前,深圳大量河流還是黑臭難聞,如今,福田河、大沙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等河流已面貌一新,呈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麗景象,成為城市新的風景線和市民休閑的好去處。
1月7日下午,深圳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發布會,介紹全市水污染治理工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治水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用超常規的力度和舉措打響了一場水污染治理攻堅戰。2019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水污染治理決戰年,成效顯著。
經過努力,目前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取得了黑臭水體全面消除、五大河流考核斷面全面達標、河流水質全面提升的攻堅成果。去年,深圳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城市。
深圳是經濟、產業、人口大市,也是空間資源、環境容量小市,有限的水環境承載能力和高度發達的經濟行為產生的污染負荷不相匹配。水污染問題曾經是深圳最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
2016年初,全市310條河流中有159個黑臭水體,在全國36個重點城市中數量最多,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水質都是劣V類。環境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污水管網缺口達5938公里,雨污不分的小區、城中村超過1.2萬個,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經過大力治理,隨著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能力提升,深圳水環境質量在2019年實現了根本性改善。”在發布會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杰說,水環境改善主要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159個黑臭水體全面消除——經過三年治理,自2019年10月底以來,所有黑臭水體已連續不黑不臭,其中101個達到國家地表水Ⅴ類,實現了從又黑又臭到具備景觀水體功能的“蛻變”。
2個國考斷面實現歷史性轉折——茅洲河曾經是全省污染最重的河流之一,目前已實現歷史性突破,共和村國考斷面11月、12月連續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氨氮從2015年的23.3mg/L降至2mg/L以下,達到1992年以來最好水平;深圳河是和香港的界河,自2018年11月達標以來,旱季水質穩定達地表水Ⅳ類標準,全年均值達地表水Ⅴ類標準,為1982年以來最好水平。
3個省考斷面全面達標——2019年,觀瀾河企坪斷面年均值達到地表水Ⅳ類標準,坪山河上洋斷面年均值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龍崗河西湖村斷面12月份已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310條河流水質全面提升——全市310條河流中,劣Ⅴ類水體由212條下降至76條,減少136條,比例由兩年前的68.3%下降至24.5%,下降了40多個百分點。
“水污染治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雖然我市水環境發生了歷史性轉折,但我們也清醒看到,目前仍然面臨老舊屋村雨污分流難、存量管網排查修復改造難、暗涵數量多整治難、涉水污染源管控難等‘四大挑戰’。”龔利民表示,今年是“水污染治理鞏固提升年”,接下來將按照建設先行示范區的目標定位,深入開展污水處理提質增效行動,在暗涵整治上下功夫,在排水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涉水污染源管控上下功夫,實現“治污”向“提質”邁進,全力推動水環境長制久清。今年底前,實現全市河流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V類以上,力爭到2025年,全市河流水質達到IV類以上,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可游泳”的Ⅲ類標準。
“與此同時,我們將深入貫徹廣東省建設萬里碧道的戰略決策,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以‘碧一江春水,道兩岸風華’為愿景,全面推進深圳千里碧道行動。”龔利民說,深圳努力在2025年前,打造集安全的行洪通道、健康的生態廊道、秀美的休閑漫道、獨特的文化驛道、綠色的產業鏈道等“五道合一”的1000公里碧道,促進治水治產治城相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奮力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先行示范,打造美麗中國典范,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
延伸閱讀
深圳自加壓力整治小微黑臭水體
全市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全部完成整治
小微黑臭水體治理關系治水成敗,深圳治水任務重、壓力大,但市委市政府依然自加壓力整治小微黑臭水體。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杰透露,目前,全市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已經全部完成整治,實現不黑不臭。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小微黑臭水體整治。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水務局,統籌組織各區逐一排查,于2019年初共排查出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各區委區政府迅速制定整治方案,并于2019年3月底前全面動工。
據介紹,小微黑臭水體涉及福田、羅湖、南山、寶安、龍崗、龍華、坪山、光明等8個區共47個街道。包括河、湖、涵、溝、渠、塘等多種類型,主要分布在居民區房前屋后,既嚴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也對所在流域的河流、湖泊造成污染。
深圳對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制定“一河一策”“一河一圖”,實施分類整治,取得了明顯成效。寶安區沙井街道的龍津涌,原本是流經老舊社區的一條黑臭水渠,經過雨污分流、清淤補水等措施,11月中旬完成整治后,實現了脫胎換骨式的轉變,成為了沿岸街坊鄰居休閑的好地方。龍崗區橫崗街道新生文化廣場的一處景觀塘,周邊都是老屋村,涉及1萬多居民,治理前水體渾濁、輕度黑臭,通過實施控源截污、清淤補水、生態修復等措施,目前水質已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
尹杰介紹說,截至2019年底,全市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已經全部完成整治,但仍存在雨季返黑等風險。接下來將開展日常巡查,動態整治,確保長制久清。
深圳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利劍三號”執法行動
一年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337宗,處罰金額1.64億元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尹杰在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成效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為落實市委、市政府污染防治攻堅1號令的要求,聚焦聚力水污染治理目標,去年該局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利劍三號”執法行動,通過交叉執法、聯合執法、科技執法等“組合拳”,“零容忍”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據統計,去年全市共出動環保執法人員23.8萬人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2337宗,處罰金額1.64億元,其中實施查封扣押155宗,限產停產22宗,取締關停18宗,移送公安行政拘留59宗,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30宗。全年媒體曝光企業違法信息223家,企業登報道歉141家,執法震懾效果顯著。
此外,按照國家和省有關部署,深圳市自2018年9月以來全面開展“散亂污”企業(場所)綜合整治工作,全市排查確認“散亂污”企業(場所)14724家,現已全部完成整治,其中,關停取締5956家,占比40.4%;整合搬遷1617家,占比11%;升級改造7151家,占比48.6%,提前三個月完成整治任務。目前正在研究實施“散亂污”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零增長、零回潮。
在生態環境執法過程中,如何做到既有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又不干擾企業正常運營?“近年來,我市全面加大環保監管和執法力度,有效震懾了違法排污企業,部分企業轉而采取更加隱蔽的排污手段,造成監管執法發現難、管理難、取證難。”尹杰介紹說,針對這一情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通過運用科技手段、加強信息研判等方式,對違法排污行為進行溯源排查和執法,既不影響企業正常運營,又能實現精準執法。環境執法人員先后查處了多宗偷埋暗管排放超標廢水、滲漏排放超標廢水、在線監控設施弄虛作假等重大案件。
尹杰表示,接下來將進一步加強科技管控和精準執法力度,實現對違法企業依法嚴懲、“利劍高懸”,對守法企業正向激勵、“無事不擾”。
碧一江春水,爭當可持續發展先鋒
深圳水環境實現歷史性轉折!茅洲河、深圳河等五大河流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地表水V類標準,全市159個黑臭水體、1467個小微黑臭水體已經全部不黑不臭,被國務院評為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的5個城市之一,并成為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舉全市之力,超常規推進,“水污染治理決戰年”戰果累累,深圳水環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根本性、整體性好轉。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明確深圳五大戰略定位,“可持續發展先鋒”位列其中。深圳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決打好碧水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環境改善、市民滿意的攻堅成效。深圳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加快邁出了先行示范的綠色步伐,為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發揮了示范效應。
這一場決戰深圳打得好!
好在哪?黨政領導親自抓,上下聯動、齊抓共管。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把水污染治理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最大的民生工程。書記、市長擔任市總河長、副總河長和污染最重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級河長,帶頭挑最重的擔子,治水成為市主要領導“花費時間最多、基層調研最多、開會研究最多、反復強調最多”的一項工作。全市各級各相關部門全力支持治水工作,各級領導深入一線,對治水工作如數家珍,廣大干部職工常年加班加點,用努力和汗水,換來了水環境的巨變。
好在哪?好在系統治理,抓機制、抓源頭治理。深圳創新推行“大兵團作戰,全流域治理”的治水模式。打破以往“條塊分割、零敲碎打”的做法,統籌打包流域所有治水項目,統籌“廠、網、河”等涉水全要素,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岸上岸下,對流域涉水事務進行統籌協調、統一管理和精準調度。與此同時,深圳堅持源頭治理,堅定不移推行雨污分流技術路線;緊盯污水源頭,創新推行排水管理進小區,以精細化管理,管好排水管網的“最后100米”。深圳遵循規律,創新全流域全要素治理與管控模式,打通水環境相關各部門各環節壁壘,有效破解了流域治理職責不清、調度不暢、多頭管理等老問題,強化與周邊兄弟城市聯防聯治。
好在哪?好在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開門治水、全民護水的良好氛圍。深圳堅持引智借力,匯聚國內一流機構組成深圳市治水提質技術聯盟,引入知名高校院所和“兩院”院士參與制定治理方案和治污戰略。堅持全民參與,組建702名志愿者河長和12萬名“河小二”的志愿護河隊伍,成立全國第一家志愿者河長學院,在基層一線廣泛創建水污染治理攻堅決戰青年先鋒隊。暢通監督渠道,推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媒體記者、民間河長參與過程監督和成效評價,創新公益訴訟機制,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治水新格局。
深圳在短短4年時間里,補上了40年的歷史欠賬,創造了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圳速度”。2020年是深圳“水污染治理鞏固提升年”,面向未來,深圳更要創造生態環境保護的“深圳質量”“深圳高度”,踐行新思想、實現新作為、樹立新標桿,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率先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努力成為可持續發展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