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棗莊市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加快城市轉型、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抓手,創新實施“四個三”舉措,聚焦“山·河·湖·城”一體共治,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綜合措施,建成海綿型透水鋪裝103.1公頃,海綿型公園綠地234.2公頃,下沉式綠地面積119.9公頃,將80%的降雨就近收集、存蓄、滲透、凈化,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

一、堅持“三個引領”,做到謀定而動
一是規劃引領“布好局”。聘請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整合規劃、環保等7部門力量,高標準編制完成《棗莊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綜合考慮降雨特征、土壤滲透性、季節性內河水系等自然條件,制定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劃定海綿城市功能分區。同時,編制完成《棗莊市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詳細規劃》《棗莊市海綿城市規劃設計技術導則》,確定海綿城市建設先行區和示范區,結合城市組團不同特點特色,制定差異化的建設指引,科學有序推進各區海綿城市建設。

二是方案引領“搭好臺”。圍繞“管控有手段、應急有辦法、資金有落實、建設有保障”,出臺《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棗政辦發[2016]34號),全面加強對房地產開發小區、室外景觀、城市道路、園林綠化等城建項目海綿城市理念的滲透,提高海綿城市建設的普及性、認可度;以解決城市內澇、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將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更新與海綿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整體推進工程系統建設,實現建設效益的最大化。
三是標準引領“施好工”。把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納入規劃設計條件意見書,作為土地劃撥或出讓的條件之一,實現規劃建設無縫銜接。先后組織編制《棗莊市按照海綿城市建設要求實施城建項目建設的意見》,按照國家標準《海綿城市建設評價標準》、山東省工程建設標準《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等一系列標準規范,對海綿城市建設審查、施工、驗收、運營、維護進行全方位指導,確保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有參數、施工有規則、驗收有標準。

二、抓住“三個重點”,實現高效推進
一是疏浚凈化,打造海綿河道。全面實行河長制、湖長制,結合黑臭水體整治,通過截污、底泥疏浚、培育水生物種等手段提升水體水質,先后對東沙河、二號渠、齊村支流、西沙河、北環河、蘭祺河、小沙河東支、小沙河西支等河渠進行了清淤疏浚,清淤量共計約24.1萬立方米,清淤長度約26.2公里。同時采取生態砌岸、生態護坡、植被緩沖帶等方式,對整治后的河道進行保護,逐步將硬質化岸線改造為生態、親水的岸線,累計改造生態岸線81.5公里,切實增強了區域內雨水蓄調及污染防治能力。
二是滲水引流,打造海綿道路。轉變傳統道路建設理念,提高道路對雨水的滲排能力。對市中區中興大道、青檀北路、嶧城區濱河東路、濱河西路、福興東路、薛城區新城行政中心區周邊路網、滕州市飛龍大道、上善大道、山亭區府前路、泰和路等城市道路,實施人行道透水鋪裝、道路綠化帶改造,將道路徑流引到綠地空間,建設各類雨污管網367公里,進一步完善了道路排水系統。城區內許多道路易積水區域得到有效緩解或根治,馬路行洪現象明顯減少,城市排水防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是蓄排調節,打造海綿地塊。對新建的住宅小區,實驗高中、實驗小學、龍潭實驗學校等教育機構,市婦幼保健醫院新城分院、市立醫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市文體中心、萬達商城等文化體育場館以及商業綜合體等5大類項目,全部建設下沉式綠地、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設施。對滕州市墨子廣場、飛龍大道海綿防護公園、墨子湖景區,新城區鳳鳴湖公園、龍潭公園、薛城區森林公園、臨山公園海綿化改造工程、市中區東湖公園、光明廣場二期工程、礦山地質公園等大型公園游園設施,實施海綿型公園綠地建設,累計建成海綿型公園綠地234.2公頃、下沉式綠地面積119.9公頃。在消納自身雨水徑流的同時,盡可能為周邊區域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提高區域內澇防治能力。

三、做好“三個結合”,提升建設質效
一是與設施更新相結合。把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同步實施,同步推進,加快建設一批水系治理、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如市中區東沙河、西沙河治理工程和臺兒莊順河濕地建設工程、滕州高鐵新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程等。同時,對市區內老舊小區開展拉網式排查,對具有雨水滯蓄滲功能的綠地實施改造,提升小區整體景觀品質;針對小區存在的包括地下管網破損、污物橫流、散水塌陷等突出問題,全面更換地下管網、強弱電、監控照明以及外墻保溫等,增設小區停車場、垃圾收轉等設施,系統提升住宅小區基礎設施條件。
二是與違建治理相結合。深入開展城市違法建設3年攻堅戰,對未批新建、少批多建、變相違章的建筑物、構筑物和道路、管道等建設工程進行全面治理。各級干部進小區、入商戶、訪住戶,面對面、人盯人、堅持不懈、跟蹤做思想工作。對反復勸導仍不配合拆違工作的,各類辦法同時介入、多點發力,各種手段組合出擊、剛柔并濟。全市共拆除、整改存量違法建設262萬平方米,騰出建設用地958萬平方米,增加停車位2.2萬個、市民活動場所26個,城市規劃建設秩序明顯好轉,為海綿城市建設創造了條件。
三是與城市創建相結合。堅持把海綿城市建設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的“四城同創”相結合,通過水系連通、綠化提升、設施改造、環境整治,填補城市設施欠賬,增加公共空間,改善出行條件。同時,塑造城市風貌,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和人居環境質量,逐步將城市建設從常規建設向精品建設過渡,徹底解決城市建設管理“硬件不硬、軟件跟不上”、交通擁堵、市容環境臟亂差等“城市病”。

四、強化“三個保障”,確保順利推進
一是抓宣傳,凝聚社會共識。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和積極參與。棗莊市積極利用電視、報紙、網站、簡報等多種形式,全方位宣傳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營造海綿城市建設濃厚氛圍。在海綿型公園、海綿型小區、大型商業綜合體、市民廣場等公共場所設置海綿城市知識介紹宣傳板,廣泛普及海綿城市知識,使建設海綿城市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廣泛共識,受到了廣大市民的贊譽和支持。
二是抓融資,破解資金難題。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資金投入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累計爭取省級海綿城市建設項目專項資金3192萬元。通過調度督導、績效考評等工作措施,規范管理、科學使用海綿城市專項資金,有效地調動了地方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性。創新投融資模式,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海綿城市建設。滕州高鐵新區通過選擇資金、技術、管理力量雄厚的企業,實施投資、設計、建設、運營管理一體化,實現了海綿城市建設與城市跨越發展的有機結合。
三是抓試點,發揮示范效應。以滕州市高鐵新區為海綿先行區,全力打造水系豐富、生態多樣、地域特色、文化靈動的現代化生態綠色新城,建成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區。臺兒莊區依托京杭大運河,建設了臺兒莊運河濕地公園、順河濕地公園,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濕地為特色主題的濕地公園。在生態修復和保護工程上,著力維護濕地生態平衡、保護濕地生態功能、保障運河水質和濕地生物多樣性,實現了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彰顯了“運河濕地型”海綿城市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