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人類歷史中,人們都在自己的廢棄物附近生活,經常因此而感染疾病。一直到英國麻醉科醫師約翰·斯諾(John Snow)確認了一個污染的水井造成了倫敦1854年霍亂傳染病之后,將污水和飲用水分開的觀點才確定下來。1858年,倫敦響應了斯諾的發現,開始將污水輸送到泰晤士河下游河段以遠離倫敦城區,這樣污水的氣味不會干擾日常生活,而且保護比較干凈的上游河水,可用來滿足飲用、洗滌和其他家用目的。接下去幾十年里,歐洲那些沒有分離淡水和污水的城市里遭遇更多的霍亂等流行病,顯然,斯諾的假設是正確的。僅僅是避免接觸污水就可以防止人口大量死亡,并且提高生活質量。各地城市開始將未經處理的污水通過單獨的下水管道導入遠離城市飲用水水源的水道,如河流和海洋。在這個重大認識之后,污水處理在將近一百年時間內都沒有變化。
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主要是在美國和英國,人們廣泛接受了在傾倒污水之前要將之進行處理。動機并非擔心污染或剛萌芽的環境主義,而是因為錯誤地認為未經處理的污水會造成小兒麻痹癥,就如同被污水污染的河水曾經造成霍亂。盡管沒有發現與小兒麻痹癥的因果關系,但到20世紀50年代,廢水處理——根據今天的標準是原始的處理——逐漸被認為是城市生活中的一個基本部分。隨著戰后世界各地經濟繁榮,政府服務涵蓋的范圍擴大,污水處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發展。排水管網與污水處理廠已被證明在輸送并處理致病菌、有機污染物和營養物質方面非常有效。今天,全世界有超過10萬家污水處理工廠,需要運行與維護,并對所涉及的各個過程有良好的理解。
以上是全球衛生需求的大背景,我理解為橫向大背景;等污水處理的理念確定下來,接下來就是污水技術的縱向發展階段。下面梳理了對污水處理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技術研究的進展。
污水處理隨時間的動態變化及其相應的技術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