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晶,博士,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環境保護環境污染健康風險評價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校外碩士生導師,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10余項,獲2019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2)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第十屆“青年科技獎”。
近日,有媒體調研反映長江流域抗生素濃度偏高。目前我國水體中抗生素存留情況如何?水體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的難點在哪里?對下一步治理有哪些建議?本報記者采訪了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鄭晶副研究員。
整體而言,長江上游抗生素檢出量相比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風險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中國環境報:目前我國水體中抗生素存留情況如何?有哪些來源?長江流域抗生素濃度偏高的問題,是否在我國水體中普遍存在?
鄭晶: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修復和治理就進一步受到廣泛關注。
關于我國水體中抗生素存留情況,2015年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應光國課題組就曾做過專門研究報道,發布了全國抗生素污染地圖。根據研究結論,珠三角、京津冀及長三角地區各類養殖業密集,水環境中抗生素污染問題較為集中。
這也反映出水體中的抗生素與人類使用行為關系緊密,主要來自于生活源、工業源和農業源的排放。生活源主要包括城鄉污水處理設施、生活垃圾處理場(廠)、醫院等;工業源主要是抗生素成藥和原藥生產企業、飼料加工廠等生產和使用抗生素的企業;農業源包括水產和畜禽養殖。
一般而言,在人口密集的地區,抗生素使用種類多、數量大,在水體中含量也相應較高,不同流域的檢出量情況要比較來看。以長江上游為例,在人口密集的城區,抗生素排放量較大,水體中檢出濃度相對較高;但是整體而言,長江上游抗生素檢出量相比處于較低的水平,環境風險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近幾年,國內對抗生素的管控措施已明顯增強。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也明確提出“限制使用抗生素等化學藥品”,從國家層面提出了管控要求。地方在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過程中,包括我所在團隊研究過的重慶,廣東清遠和東莞等地,也都提出要嚴格控制抗生素類化學品的污染,并且要求開展抗生素生產和使用情況的調查,應該說水環境中抗生素污染防治工作已經得到重視。
抗生素的化學毒性普遍較低,目前在長江水體中檢出的濃度遠低于抗生素對生物產生毒性的臨界水平。
中國環境報:水體中抗生素污染有哪些危害?作用原理是什么?公眾如何正確認知水體中抗生素污染帶來的影響?
鄭晶:根據目前的研究,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抗生素本身的化學毒性。抗生素的化學毒性普遍較低,目前在長江水體中檢出的濃度遠低于抗生素對生物產生毒性的臨界水平,抗生素本身的環境風險處于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的。目前,國內外都沒有把對抗生素的限值要求列入到飲用水源標準中。公眾也不必一談抗生素就產生焦慮恐慌。像最近相關文章報道的“長江抗生素的平均濃度為156 ng/L”,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如果我們把長江水當藥吃,喝1000噸的水就跟我們吃一片藥差不多了,而按照一般人每天喝2升水計算,這大概需要1000多年。
另一方面,抗生素的潛在危害在于抗生素濫用會在環境中產生抗性基因,提高環境微生物的耐藥性。國家針對抗生素耐藥性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從上世紀的藥品管控政策,到21世紀初的臨床用藥和監管措施,到近年發布的《“健康中國 2030” 規劃綱要》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一直積極和重視應對抗生素耐藥性問題。我們也要認識到抗生素產生于人類活動,最后又作用于人類自身,力所能及的就是在自己的生活中減少抗生素使用、避免濫用。
控制源頭,同時建立上游和下游抗生素定期監測的聯動機制,實現流域抗生素風險的動態評估。
中國環境報:有哪些短板導致水體中抗生素污染?治理的難點在哪里?
鄭晶:首先,對抗生素的生產、使用和處置底數不清。以藥品為例,現在醫藥機構、醫療衛生機構對藥品使用只有臨床處方登記,但是對廢棄藥品后期處理缺乏規范;在注冊新獸藥和進口獸藥的登記管理中,缺乏對該藥品環境影響的監督。在實踐中,不同監管部門之間、使用方和監管部門之間的數據共享沒有建立起來。在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尚未完全摸清抗生素的來源、使用和處置等情況,這也是造成生態環境監管工作難度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抗生素的整體控制水平有待提高,比如,畜禽養殖廢水中抗生素濃度較高,但多數養殖廢水處理設施對抗生素難以真正發揮去除作用,抗生素類污染物去除效率低,廢水處理設施簡陋,防治資金投入不足,運維人員短缺。這也導致在飼料和獸藥中添加的抗生素很大比例排放進入到水體,從而增加了水體中的生態風險。
此外,在監測和治理能力方面,目前我國對抗生素治理的行動主要集中在衛生領域。農業領域雖然出臺了針對養殖業、畜牧業的一些整體治理措施,但是對抗生素缺乏有針對性的有效治理行動。生態環境領域針對抗生素的排放和環境質量監測相關標準還有待補充,使得環境監管方面缺乏相應的抓手,企業治理缺乏約束力。
中國環境報:下一步,水體中抗生素污染該如何治理?
鄭晶:業內普遍倡導控制源頭。對于工業企業,建議在環境管理方面針對抗生素提出專門要求,比如設置相關的監測指標。農藥獸藥方面也應盡可能做到源頭控制。對于已經排放到水體中的抗生素污染情況,可以開展調查,進行長期監測和生態風險評估。比如在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駐點跟蹤研究工作組開展工作時,可以在技術上幫扶長江沿岸的九省兩市率先制定針對重點行業的抗生素排放標準。
在監測方面,針對整個流域風險底數不清的問題,建立上游和下游抗生素定期監測的聯動機制,實現流域抗生素風險的動態評估。建立健全抗生素監測網絡,將優先控制的抗生素監測指標逐步納入管理體系,制定抗生素相關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等相關標準,為流域抗生素的有效管控提供依據。
對于工業企業,現在環境管理方面的重要抓手是排污許可證。可以探索將抗生素納入工業企業排污許可證的管理。在由農業農村部門管理的獸藥、畜禽養殖方面,還需要聯合部門之間加強合作,開展專項整治,建立起長效的監管機制。同時進一步落實屬地的管理責任和養殖戶主體責任,嚴厲打擊養殖企業和個體非法使用和排放違禁抗生素的行為。
目前業內也在加大科學研究的力度。一些研究課題有待開展,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經濟發展的關聯性研究,抗生素如何限購、限制超限值使用,限制抗生素使用的環境經濟成本研究和產業影響評價等。加強包括抗生素在內的藥用化學品在水環境和土壤環境中的去除和修復等實用技術研究,尤其要加強污水處理中抗生素去除技術等研究,推廣集約化畜禽養殖廢水深度處理技術。
此外,也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各種形式和平臺廣泛宣傳含抗生素藥物合理應用的知識,提高專業人員和公眾對細菌耐藥性的認識。通過新聞發布會等形式公布抗生素的銷售量和細菌耐藥性的趨勢等。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公眾尤其是易感人群,了解相關常識和動態信息,合理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