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汛期,城市內澇,不少地方就變成“水世界”。建設海綿城市,遂成為官方破解城市“逢雨看海”難題的優先選擇項。在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從此,“海綿城市”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海綿城市"指城市能夠像一塊海綿,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近日,2019年度浙江省海綿城市建設效果評價出爐,杭州市共有4個縣(市、區)考評優秀,上城區就是其一。上城是個古老又現代的中心城區,2016年開始,該區通過“規劃—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全鏈條管控,綜合解決城市面源污染、雨污混接、排水防澇、節約用水及雨水利用等問題,以海綿城市的理念打造天人合一的現代城區。數據顯示,去年上城完成海綿建設區域不少于1.5平方千米,其中重點建設區域望江區塊完成0.5平方千米,白塔—八卦田區塊、西湖風景區完成1.0平方千米。今年,上城海綿城市建設總面積將達2.58平方千米。
經過多年努力,如今“海綿城市”已經從一個陌生的詞語,漸漸融入上城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小到一塊磚、一條路,大到一個社區、一所學校……“海綿城市”建設提升了城區的生態環境品質,也悄然改變著上城人的生活。
全域管控
“N+海綿”改造 老舊小區煥發活力
2019年,國家全面落實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上城區順勢而為,積極踐行“微更新”理念,旨在通過綜合實施道路整治、綠化提升等工程,創建一批景區化示范小區。老舊小區“微更新”為系統化推進海綿工程建設提供了新契機,通過海綿化改造與小區內澇整治、雨污分流改造、環境整治等工作同步開展,擺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體思維,有效激發老舊小區內生活力。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推進過程中,我們積極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加強綠色公共空間建設與改造提升,逐步打造‘點—線—片’串聯成網的綠色宜居環境,通過雨水收集利用和低影響措施應用,控制場地雨水徑流和污染,實施‘見縫插針’式的海綿舉措,采用組合技術實現雨水消納‘滲、滯、用’功能。”
據悉,2019年上城6個街道已經對所轄區的老舊小區進行摸底并推出6個“微更新”項目試點,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繼續推出36個“微更新”項目中,所有項目全面實施“N+海綿”改造,真正提升老舊小區的外在“顏值”和內在“里子”,構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體系支撐。
2017年6月,美政花苑被確定為杭州市首例結合海綿城市的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并于2018年8月正式完工。這個誕生在老小區的“海綿寶寶”,為美政花苑的36幢樓宇、5000余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益處。
“去年臺風帶來強降雨,還擔心出門散步踩‘水雷’,但出來才發現,小區門前的人行道地面都沒有積水,散步完全不受影響。”家住杭州復興南路美政花苑的楊大伯不禁為小區點贊:“我們這里真正實現了‘海綿蛻變’!”
作為2000年以前建造的房子,此前美政花苑有著杭州大多數老舊小區的“通病”——小區管網縱橫錯亂,又缺乏日常維護,很多管道都已生銹,經常堵塞。碰到下雨天,漏水、積水是常有的事,而海綿城市建設正是難題破解的“關鍵密鑰”。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但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我們利用植草溝、滲水磚、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既避免了洪澇,又有效地收集利用了雨水。”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在美政花苑的改造中,滲水溝、透水磚全部上馬,還增加、改善綠化,為小區新添了“雨水花園”。
分區改造
試點項目建設 “海綿體”效果初顯
作為中心城區,上城老舊小區密集,進行海綿城市建設改造有很大難度,對此當地也一直在思考與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上城區小營街道南班巷進行試點項目建設,探索出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杭州市老舊小區“微更新+海綿”建設新模式。
南班巷作為去年上城區啟動的6個微更新試點項目之一,通過實現海綿城市改造建設全周期管理,有效融合黨建引領、居民意見、技術組合等多元要素,積極打造老舊小區海綿改造樣本。該項目作為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院、杭州市城市河道建設中心和上城區住建局、上城小營街道四級黨建聯建的一項特色領辦項目統籌推進,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同時,建設前期小營街道針對居民改造意愿對小區252戶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多次進行走訪聽取居民意見;更新改造過程中則采取“見縫插針”式的工作舉措,通過技術“組合拳”實現雨水消納“滲、滯、用”功能整合,讓下雨天不再擔心積水,徹底告別跑、冒、滴、漏、堵等現象。
“下雨時,高位花壇負責接收雨水,雨水經過‘收、蓄、滲、排’的過程,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而道路雨水則引入滲渠、下凹式綠地,或通過植草溝最終接入雨水花園,方便干旱時對植物或景觀補水,從而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另外,傳統綠化帶經設計改造后,將成為美觀實用的雨水收集系統,發揮多重效益,在實現天然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也解決了內澇問題。”據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南班巷的“微更新”改造工程已經完工,為全區乃至全市的老舊小區提供有借鑒、有參考的示范案例。
系統建設
由點及面鋪陳 打造“大海綿”體系
海綿城市技術在道路建設和綠地公園中的運用比較普遍,但在校園建設相對較少。如今,在上城“海綿校園”也有了成功的應用典范——海潮幼兒園。在海潮幼兒園的規劃建設中,望江指揮部(望海潮公司)作為建設單位,充分發揮前期規劃的引領作用,在規劃編制初期就通過對項目規劃特點、區域降雨情況等要素進行科學性、多層次的評估研判,充分融合排水排污、校園教育等多元需求,實現海綿城市建設的特色落位和細節落位。
走進海潮幼兒園,你會發現它的獨特之處:雨水花園、雨水循環系統……“我們從海綿校園和節約水資源角度出發,提倡使用雨水收集的方法將滯留的雨水匯集、過濾、儲蓄再投入到日常的用水當中。通過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既提高水資源的利用,同時還緩解了校園的熱島效應。”望江指揮部(望海潮公司)項目負責人說,這種設計讓整個校園呈現以水為核心的生態理念。
與此同時,為了打造具備雨水管理教育的戶外環境,望江指揮部(望海潮公司)在前期設計過程中就為海潮幼兒園配備了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戶外休閑娛樂場地,采用下沉廣場的景觀設計,作為學生運動、玩耍、觀察的戶外課堂,也發揮著雨水儲蓄功能。在雨水收集的每個階段設置詳細的解說標識,將雨水調蓄的管理理念傳達給孩子。
“校園作為一個微型社會,其建筑和人口的密集程度和規模程度要超過城市的其他區域,其水量需求龐大,排污負擔重,加之校園內用水方式、途徑多樣,都給城市供排水帶來巨大的壓力。” 望江指揮部(望海潮公司)項目負責人認為,在校園中實現海綿城市的優化措施,促進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不僅能起到整合水資源,節約用水的目的,還能改善城市供排水的壓力和投資負擔。
海綿城市的建設為校園增添了新的綠意,給同學們帶來了更多文化娛樂、休閑運動的空間。作為上城未來建設發展的核心區域,望江區塊接下來將新增十幾所學校,一批連片成網的“海綿校園”也將在這里集中呈現。此外,未來2-3年,望江區塊有近百個項目啟動建設,這些項目涵蓋建筑與小區,公共設施、綠地與廣場、道路、河道水系以及其他市政設施等多種形式,不同類型的項目將帶動整個望江片區海綿城市建設,最終推動望江區塊成為一塊巨大的“海綿體”。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反復提及,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是關系到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乃至根本大計,而海綿城市則是生態文明建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打贏碧水攻堅戰的關鍵所在。從無到有,破局立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海綿體”效果也逐步顯現,走出了一條具有上城特色的 “海綿城市”建設新路徑。
“我們的海綿城市建設只是起點,未來將繼續堅持‘雷厲風行’與‘久久為功’相結合,運用系統思維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上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同時要以“海綿城市”建設為重要突破口,著力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以及城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