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多地出現本世紀最長梅雨季與百年一遇的汛情,汛情導致城市內澇多發。以長三角地區為例,合肥、杭州局部道路積水、供電中斷、人員被困甚至城市生活癱瘓。“城市看海”這一城市病基本覆蓋全部31個省份,根據2016-2017水利部數據,每年平均有157座縣級以上城市進水受淹或發生內澇。
“城市看海”問題主要源于城市化擴張,原有的濕地與水網被破壞,硬化的道路與建設用地難以滲透雨水;排水與防洪設施缺乏相應的系統性規劃與科學管理。為緩解城市排水系統所存在的問題,2015年《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建設“海綿城市”。這一管理策略通過綠色生態的城市建設,實現在雨期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彈性應對氣候變化并改善城市水生態。
根據《意見》,到今年底,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要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即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2030年80%以上的面積將達到要求。
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長章林偉估算,海綿城市每平方公里的建設成本為1.6至1.8億。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估計,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五年以來,累計投資即將達到1.9萬億元。
那么,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是否有效改善了城市內澇問題?近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了上海城市建設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水務環境院總工程師黃瑾,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海綿設計所副所長陳濤。
五年建設,海綿城市初具成效
澎湃新聞:2020年是海綿城市建設的第一個節點,到目前為止海綿城市建設進展如何?是否達到了既定目標?
陳濤:我們目前的30個試點城市,基本上已經全部收官了,現在主要是部分省市在推自己的試點,同時也在按國家的目標要求全面推進落實。在成效方面,我覺得通過五年的努力,我們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工作框架,也越來越清楚海綿城市到底要做哪些東西,主要解決什么問題。我們現在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城市技術標準和管理機制,每個城市也逐步完成了海綿城市的專項規劃來指導后續的工作。通過這么多年的推進,社會民眾、媒體都開始對海綿城市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
以上海為例,上海是國家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去年經過國家部委的考核。上海建成了相對完善的標準體系,海綿城市技術標準、圖集、定額以及綠化、廠站等海綿城市建設導則等已經公布了,又編制了海綿城市建設案例集供大家參考。如國家試試點區臨港新片區,從住宅小區,市政道路,河湖水系,公園綠地等各個方面的都開展了海綿城市的大規模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上海已經基本建成了三個層級的海綿規劃體系,包括全市的海綿城市專項規劃,16個區的建設規劃,以及近期重點建設區塊的實施方案。
黃瑾:中國30個海綿城市的試點,在選擇上比較嚴謹和科學,這30座城市,基于中國各區域經濟和地理的不同背景和位置,所以它們具有標志性和示范效應,可以為將來同類型城市的建設提供參考。
2020年,作為海綿城市的關鍵年,我們也在傳統的排水模式逐步走向傳統加海綿;從過去的單一快排,灰色基礎設施(即傳統意義上的市政基礎設施,以單一功能的市政工程為主導,由道路、橋梁、鐵路、管道以及其它確保工業化經濟正常運作所必須的公共設施所組成的網絡)主導的模式,發展為蓄排協同,多措并舉,綠色設施(即相互聯系的綠色空間網絡,由各種開敞空間和自然區域組成,包括綠道、濕地、雨水花園、森林、鄉土植被等)、藍色設施(指將綠色的空間與水管理系統連接起來的設施,改造現有的城市排水基礎設施,以提高水利用率,城市管理暴雨和洪水的能力)和灰色設施協同,加上精細化管理。海綿城市從提出到現在,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還在路上,需要我們不斷汲取前階段的經驗和發現不足,進行改善,完善,科學有序地推進。
攻克難點,海綿城市發展出因地制宜的建設策略
澎湃新聞:在這五年的實踐中,海綿城市遇到了哪些亟待解決的難點、痛點?
陳濤:從現期階段來,一些工程項目的海綿設計和施工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因為海綿城市和原來的一些設計理念不同。那么關鍵在于把海綿城市的設計能夠和項目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地來進行建設,同時要進一步關注和加強已建成的海綿設施的維護工作,確保發揮長期效益。
現在,人們容易把海綿城市建設等同于具體的某一種材料或技術,但其實海綿更像一個綜合性的雨洪問題解決方案,需要系統地考慮。如果你不根據實際需要來做,非但收效甚微,還會人為增加過高成本,為后續的運營養護帶來很大困難。舉例來說,在一些開發強度本身就很低的地方,一些不熟悉的單位可能會盲目建設灰色海綿體,而不懂得利用周邊綠色海綿體,實際并不會獲得明顯效益。
黃瑾:海綿城市建設所面臨的難點,首先是空間問題,城市在密集型的發展過程當中,沒有為海綿城市的建設留出空間。而在資金方面,海綿城市具有非常強的生態效應屬性,工程和生態環境和發展,企業的生存和經濟增長都會存在沖突,需要尋求更好的措施解決。
同時針對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區也存在著因地制宜的問題,城市的水位、土壤、氣候、人文習慣、生活環境、歷史風貌都需要進行了解。
海綿城市是跨領域、跨學科的,在各縱深領域的建設當中,各自都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機制和標準,海綿城市的專項規劃要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就要打破常規和圍墻,這就需要時間去鏈接。舉例而言,在原來的道路體系建設中,綠化是要高出地面,以達到快排至下游的效果。而在海綿城市建設中,要求綠化要比道路低,以達到滯水、蓄水的效果,這兩個理念完全不同。這就需要打破縱向界限,彼此融合,并需要人力物力和精力,投入智慧解決一系列的沖突。
海綿城市也需要精細化的建設和精細化的管理。要一點一點,精細地在挖掘城市的功能,透水材料、彈力設施、植物都需要及時的養護,排水系統的良好運行需要與之匹配的管理系統,也涉及到專業人員的培訓。因此,我們需要修煉內功,培養和引進人才,為傳統行業賦能,也加強行業之間的合作,強強聯手。
澎湃新聞:你們所提到的“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在目前的案例中是如何解決的呢?
黃瑾:對于新老城區的建設,適宜的手段就會有所不同。舉例而言,就是我們圍繞蘇州河兩岸的建成區與桃浦、臨港等新城區。舉例而言,圍繞蘇州河兩岸的建成區,要在滿足人民生活生產需求的情況下,保持它的歷史風貌和原來的排水體制,在有限的空間里挖掘開發可利用的面積,像街心小花園、生態停車位,客觀評估老建筑結構的強度,是否適合做綠色屋頂等等。而在新建區域,或者說200公頃及以上的范圍里面,我們可以更大手筆,提前將雨水花園,海綿街區,海綿道路等生態設施規劃,設計和建設。
陳濤:以上海為例,比如說我們和北方的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北方水資源相對比較缺,地下水位也比較低,那么雨水的下滲與水資源回用的需求會更高。而上海沿江靠海,地下水位比較高,所以核心問題就是防洪排澇和水質的改善。所以在臨港區域,建設了以水質凈化為核心的海綿系統。為改善水質,我們會在設施中布排一些收水的盲管,讓水經過滲透凈化,再進入我們的管網和水系。
“城市看海”,解決方案在于發揮整個排水防澇系統的作用
澎湃新聞:海綿城市目前在解決城市內澇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海綿城市建設在今年長時間梅雨季節中的表現又如何呢?
陳濤:通常來說,海綿城市的建設目標是要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這要依靠很多措施才能實現,包括小海綿、中海綿、大海綿。小海綿如雨水花園、蓄水池,從源頭削減掉一部分的外排的水量,減少外面排水管網的壓力。但小海綿體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更適合于應對小雨,其蓄水量有一定的設計標準,超標雨水仍要排到管道。那么第二個就要靠整個排水管道系統,需要提升管道的排水能力,最終會進入到河湖水系里邊去,也就是大海綿體,所以保護好大海綿體,確保有足夠的空間是至關重要的。
從實施的情況上面來看,上海臨港系統實施構建了小、中、大海綿體系,從今年梅雨季實際情況來看,臨港新區海綿城市建設獲得了不錯的效果,沒有發生內澇的情況。
黃瑾:讓自然做工參與和助力整個城市的排水防澇,是排水防澇中有益的補充。它是一個彈性的措施,而并不是工程性的,因此認識海綿城市應該要更客觀。
一個城市在應對洪澇災害時,不可能完全靠灰色設施。舉例來說,對于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不能要求整個城市的所有工程建設按照百年一遇的標準來做常態化建設,這會造成巨大的經濟壓力。因此我們需要科學地去評價整個城市的防澇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海綿城市起到了延緩作用,延緩鋒線出現的時間,透水性和調蓄的設施能夠暫緩和滯留雨水,作為排水防澇中有益的補充。
而面對今年各地的汛情,雖然也有一些城市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內澇。我們不能用單一的城市排澇能力來考核海綿城市,海綿城市也涉及到對于水質的改善、對水資源的保護。海綿城市能夠起到截流與污染物削減的功能,節約了澆灑綠化和沖洗道路的水資源。它對水的量和質都起到了一些改善的作用。而解決城市內澇問題,應該需要集整座城市的水設施,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協調做功。
應對質疑,海綿城市需要客觀而全面的認識
澎湃新聞:海綿城市目前也遇到了一些質疑,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城市內澇,或建設成本高,您怎么看待這一問題?
陳濤:海綿城市,它的目標是很多樣化的,它的建設也是方方面面的。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海綿城市,它與整個城市發展的時間相比還是很新鮮的東西。由于城市本身已經具備一個完善體系,所以海綿城市建設會受到現狀條件影響,在一些已建成的區域,只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但可能源頭、過程、末端整套系統并沒有完全按照海綿城市理念來規劃建設。而在強降雨條件下,僅依靠已經建成了一些海綿體就要確保水患無虞,在現階段是不現實的。
如果要徹底解決問題,應該是要完善從源頭、過程到末端的整個系統,可能不單單是管網或源頭建設一方能夠解決的問題,后續還要不間斷的努力。
黃瑾:在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的提出以后,行業里也帶來了一個政策導向的春風,因此所有的項目里面都希望包裝在海綿城市的體系里面,但其實海綿建設的成本是降低了。從前只有灰色設施,鋼筋混凝土的設施,占用場地并進行工程性的建造,建造成本非常高。但是海綿城市建設更多的是讓自然做功,不是完全用灰色設施來緩解問題。改造城市,鑲嵌綠色,把海綿城市的元素融進去,這并沒有增加很大的投資成本,并且更多的體現了生態社會的效益。
智慧城市,助力排水防澇系統
澎湃新聞:智慧化城市、物聯網與數字化建設等,對于海綿城市建設有哪些幫助?
陳濤:海綿城市建設和智慧城市有較為緊密的聯系,比如在評估方面,與智慧城市或者智慧水務結合,通過監測設備獲得流量、水質標準等方面的數據,從而對建設成效進行評估。在城市防洪排澇方面,可以對積水點進行觀測,并與氣象部門進行數據連接,來預報預判。這又會指導我們后續預排預降工作,實現水的智慧化調度。
黃瑾:按今年的發展來看,國家提出了新基建的理念,就是要為所有的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化管理,讓設施有感知,讓所有的設施有像神經網絡一樣的感知系統。以實現事前感知,為下一場和可能面臨的自然災害做出預警,這就是智慧化的概念,即新基建賦予傳統設施以人工智能,加強智慧化的手段,幫助管理能提前事先介入。
具體來說,上海城建設計總院目前正在參與和協助建立水務一體化的智慧平臺,所做的就是AI賦能環境,這一平臺總體的構架就是智能感知、基礎設施、水務大數據、模型服務和智慧應用,展示層和門戶共5個層次。
第一層智能感知,通過管網、水閘、污水廠、自來水廠、泵站、水庫大壩上的遙感和物聯網的監控,采集相關數據;第二層進行網絡工程、云基礎設施的建設;第三層對水務數據進行大數據的分析,分析城市的積水點,水質污染影響等;第四級進入智慧應用,形成數據和業務的集成平臺,如AI平臺、技術平臺、指揮平臺等能夠幫助防汛指揮,綜合管理河道水閘的運行情況,輔助政務的法規計劃等等;最后在展示層,可以和手機聯網的APP,在移動端就可以知道所管轄的業務范圍是不是運轉安全良好。
著眼未來,海綿城市理念將融入日常
澎湃新聞:面對2030年80%面積的達到海綿城市目標要求的任務,是否會面臨著更大挑戰?
陳濤:從未來10年的工作目標來看,我們會著力于構建更加優化完善管控流程、操作辦法,加強人員培訓,提升規劃設計水平,施工水平和部門水平。
過去五年的試點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主要將海綿城市作為專項重點工作在推行,而后續海綿城市會變成一項日常的、常態化管理的工作,將海綿的理念落實進城市開發建設當中。可能以后聽不到海綿工程的概念,而是在每一個新建改建項目的立項和方案中,就會結合主體工程,把海綿的設計融入進去。
黃瑾:海綿城市需要很多細碎的工程才能匯聚起大的效應,因此對整個行業的人都是考驗,要考驗你的耐心、細心和用心。比如在上海,城建設計院主導了上海的雨水規劃的核心方案,朝著2030年的目標努力中,目標明確,過程努力,客觀分析,嚴謹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