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經濟和信息化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共同舉辦新聞通報會,通報四川省2020年上半年水質達標情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新聞發言人李岳東在會上表示,上半年,全省水環境質量整體穩中趨好,尤其是岷江流域11個國考斷面歷史首次全面達標。

李岳東透露,未來全省水污染防治將會有兩大變化。“第一,我們的戰場將從城鎮轉向廣闊的農村,重點放在農村面源和農村水污染治理。第二,將會更加注重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水污染防治。”
11條河流有10條達到100%優良水質
出川斷面全面達到優良標準
上半年,全省水環境質量整體穩中趨好,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平,尤其是岷江流域11個國考斷面歷史首次全面達標。87個國考斷面中, 83個斷面全部達到優良水質,優良比例95.4%,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高于國家考核目標要求(81.6%)13.8個百分點;10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準,劣V類斷面全部消除。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達標率為98.5%,上升3.4個百分點。
數據還顯示,全省11條主要河流中,嘉陵江、長江(金沙江)、黃河等10條流域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了100%;其中,涪江流域國考斷面水質明顯改善,較去年同期增加33.3個百分點。
具體到各個地方,攀枝花、廣元、廣安等14個市(州)優良水體比例100%,其中成都優于考核目標62.5個百分點。“今年成都市實現了境內所有國考斷面均達到Ⅲ類及以上級別,這在歷史上還是首次。” 李岳東補充道。
黃龍溪水質直接“升級”
未來3年將有超1000億元融資支持
全省堅決打好沱江流域治理成效鞏固戰、府河黃龍溪達標攻堅戰、瓊江污染攻堅持久戰和重點流域枯水期保衛戰。19名院士和專家組成沱江顧問團,對沱江等重點流域把脈會診。針對府河黃龍溪,生態環境廳圍繞府南河污水直排、提標改造、面源防控和基流保障,編制印發工作方案。上半年以來,黃龍溪斷面單月未出現劣Ⅴ類,由去年同期V類提升到今年Ⅲ類水質,氨氮、化學需氧量、總磷濃度同比分別下降74%、9.5%、8%。在瓊江流域,借用毗河引水渠道累計補充生態流量200余萬方;建成人工浮島4037平方米,投放濾食性魚類60余萬尾,跑馬灘和光輝斷面穩定達到III類水質標準。
此外,全省實施水污染治理“補短板”四個專項行動。目前,全省136家“三磷”企業、納入整改清單的92家問題企業、99個三磷問題已全面完成整治;全省134家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已有129家完成配套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完成率96.3%;推動完成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226座,占總目標67.1%,提標日處理規模達436.2萬噸;全省城市建成區城市黑臭水體105個,完成整治103個,完成率98.1%。
積極推出水污染防治創新舉措。先后與多家銀行簽訂合作協議,未來3年為生態環境領域提供總額不低于1000億元融資支持。加大對水污染防治項目申報,今年成功申報水生態環境保護中央庫項目278個,總投資191.69億元。開展川渝跨界河流調研,全面梳理81條跨界河流污染狀況,會同重慶市擬制了深化川渝兩地水生態環境共建共保協議,重點圍繞水生態環境聯防聯治等方面深化區域合作。堅持規劃引領謀劃十四五工作。
直面四大難題
接下來工作方向將有兩大變化
“目前我們的工作還是面臨較大困難和壓力。”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芮永峰在答記者問時坦言,在水污染防治中具體還存在四個困難:治理融資困難,治理技術參差不齊,環保服務業發展滯后,流域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
下半年,水環境工作有八個重點:一是鞏固提升沱江治理成效;二是抓好川渝跨界河流共治;三是推動水功能區和排污口建設;四是打好府河和瓊江污染攻堅戰,確保黃龍溪和光輝斷面全年穩定達標;五是加大球溪河口等重點斷面定點幫扶力度;六是打贏三磷綜合整治等標志戰役;七是強化水十條終期考核評估,加大滯后工作攻堅力度;八是在成都、德陽、宜賓開展城市公園水體整治試點。
目前,已啟動“十四五”重點流域規劃編制。在“十四五”期間,計劃出臺岷江、嘉陵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實施重要河流生態流量底線管控,推動生態濕地和河湖生態緩沖帶建設。
李岳東表示,接下來,水污染防治攻堅戰會有兩大變化。“之前的重點在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目前已經基本解決這些領域的突出問題。接下來,戰場轉向廣闊的農村,重點對農村面源污染、農村污水加以治理。省政府已制定全省農村污水治理新的三年行動方案。”
另外一個變化則是,將提升水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央專門印發了《關于推進環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我們將結合四川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重點方向,預期用三年時間初步搭建四川水污染現代化防治系統。”
川渝“跨界”合作
加快落實“一張清單管兩地”
會上,李岳東還專門通報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保護近期工作情況。
今年以來,生態環境廳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攜手會商相向發力,指導毗鄰市縣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對接深化聯動。
謀布局編規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編制完成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生態環境共建共治重點課題和規劃兩個研究報告,著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和財政部門共同請示國家部委,積極爭取國家加快啟動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并在政策、項目、資金等方面予以支持。
抓協同建機制,上下貫通合力推進。省級層面強化部署大力推動,今年已與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先后4次召開聯席會議,廳領導多次赴渝開展對接會商,加強日常溝通銜接,在跨流域水污染和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川渝危險廢物跨省市轉移、跨界聯合環境督察執法等方面簽訂了10多項深化合作機制。
重聯動強監管,協同共治保障安全。對川渝跨界河流開展摸底排查,聯合開展瓊江流域實地巡查和瀨溪河流域的聯合巡河。啟動相鄰重點城市大氣督導,廳領導帶隊開展為期3個月的幫扶指導。相繼推動出臺“三線一單”編制成果,加快落實“一張清單管兩地”。目前,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共同制定了具體工作方案,明確了加強生態共建等27項具體舉措,細化了共同爭取國家支持等方面共36項年度重點任務。
來自中央、省、市18家新聞媒體參加通報會,生態環境廳宣教政研處負責人、宣教中心主任曹小佳主持。
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產業園區處四級調研員李赟、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廖德毅、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芮永峰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生態環境廳相關處(室)、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參加了通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