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修建密云水庫是為了防洪防澇,現在它作為北京重要的地表飲用水源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基地,已成為無價之寶。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善作善成,繼續守護好密云水庫,為建設美麗北京作出新的貢獻。”在密云水庫建成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建設和守護密云水庫的鄉親們回信,向他們致以誠摯問候和勉勵,并提出殷切希望。
六十一甲子,密云水庫不再只是京城的“大水缸”,也成了山區農民的“聚寶盆”,真正實現了保水與富民融合發展。60歲的密云水庫見證了北京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已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典型。值此“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際,回顧密云水庫發展歷程,對全國各地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為根治潮白河水患,變水害為水利,解決北京生產生活用水緊張問題,1958年6月黨中央決定動工修建密云水庫。20多萬人齊聚燕山腳下會戰,用兩年時間建成這座集防洪、灌溉、供水、發電等多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工程。此后60年間,密云水庫一直滋養著首都的民生與發展。
初心易得,始終難守,使命易曉,致遠惟艱。60年始終如一的堅守,鑄就責任與擔當。從建設時期開始,密云歷經三次大移民,近7萬百姓搬離故土。60年來,為了保護水質,關礦山、騰退庫區“押寶地”、拆除違法建筑、清退一級保護區內規模養殖場,密云人舍小家為大家,幾經轉產,無怨無悔。在密云,保水是第一責任,也是政治責任,“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密云水庫”的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遷,這種堅韌彌足珍貴。尤其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更需要這種堅韌來抵擋誘惑、守住底線,不能為了一時的GDP增長而犧牲環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60年保水路,協同發力,庫區水質長期保持國家地表水Ⅱ類標準。從2016年開始,北京、河北兩地加強了上下游聯動,加強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600平方公里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確保“清水下山、凈水入庫”。2018年,與河北省探索建立了基于水量水質的流域上游水源保護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今年9月1日,密云區與水庫上游的懷柔、延慶、承德、張家口簽署保水合作協議,組成“保水共同體”,重點從推進實施流域統一規劃、建立跨界水體統一監測機制等方面深化協同合作,上下游協同,共護一庫清水。
60年來,密云積極探索保水機制和措施,在跨區域水環境保護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當前,區域協同治理已經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內在要求和必然選擇。“自掃門前雪已經無法徹底解決問題”,各地需要跳出“一畝三分地”的固定思維,樹立“一盤棋”思想,在充分考慮各方實情和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礎上,努力實現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有效、公正、多元的生態補償機制是推動環境治理的有力支撐,更能有效調動各方積極性,實現共贏。
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有了綠水青山,就要想辦法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百姓有獲得感。只有百姓生活改善、得到更多實惠,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才能更穩固,因此,實現“轉化”是根本。
60年保水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密云走上了保水與富民協調發展之路,成為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樣本。關停礦山、養殖場等污染項目,實現全域產業綠色轉型,民俗旅游、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等發展有聲有色。充分發掘環境資源優勢的同時,高精尖產業也在密云布局,懷柔科技城、中關村密云園等成為帶動密云高質量發展的引擎。2019年,密云地區生產總值340.93億元,增速達到6.3%,守著好山好水的密云人,日子越來越紅火。
密云用60年的發展證明,只有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方能使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共存,讓生態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互相成就,讓人民獲得更大福祉。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越到此時,越考驗地方政府的定力,考驗地方統籌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關系的能力。
對于各級政府來說,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戰略性任務來抓,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建設美麗中國,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唯有此,才能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享受到“好山好水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