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對于地處江南水鄉的蘇州來說,水污染防治無疑是全面提升環境質量的核心環節。
水污染防治必須堅持系統化思維,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齊頭并進。以2019年度為例,蘇州認真實施了“水十條”等重點工程項目456項,累計投資41.46億元,全部完成年度任務。與此同時,蘇州各地還落實了太湖流域六大重點行業提標改造;全面完成14家企業淘汰或搬遷、21家重點行業企業和32家工業類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任務;吳江、吳中兩區還完成了4.5萬畝太湖圍網清拆工作,整治了太湖沿岸3公里范圍內池塘面積7.78萬畝;太倉、常熟和張家港三地還將入江直排口從16個削減至10個,每年減少直排長江污水約600萬噸等。
這種大刀闊斧式的水污染防治,在相城區表現得最為典型。為牢牢守護陽澄湖生態底線,在連續開展兩輪陽澄湖生態優化提升行動的基礎上,2017年以來,相城區又相繼關停淘汰了化工、印染、電鍍(線路板)、金屬表面處理等重污染企業近200余家,淘汰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12709家,清理村級工業區64個。如今,相城全區每天減少工業廢水排放約5萬噸,和2016年相比減少近三分之二,極大降低了陽澄湖湖體污染負荷。
蘇州的水環境質量為“十三五”以來最好;蘇州提前實現全市城鄉基本消除黑臭水體目標,這是大自然對蘇州水污染防治攻堅做出的積極回應。不過,就水污染防治本身而言,工作遠未結束,如何鞏固提升已經取得的成果,才是接下來的重頭戲。與此相對應的就是下足繡花功夫了。
繼“一河一策”之后,今年蘇州又提出了“一斷面一方案”工作辦法,從其要求、標準來看,應當就是繡花功夫:針對不同斷面的污染因子情況,對癥下藥,采取和落實有針對性的治理措施,從而提高治理成效。
水污染防治需要監測數據說話,斷面水質狀況可以充分反映一個地方的水污染防治水平。蘇州納入江蘇省“十三五”水環境質量目標考核的50個地表水斷面中,年均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的占86.0%,無劣Ⅴ類斷面。在常人眼中,考核結果無非是“達標”“不達標”兩種。其實,對專業人士而言,每個斷面所承受的污染壓力各不相同,有的是溶解氧,有的是氨氮,有的是生化需氧量、氨氮;可能是單一的污染因子,也可能是多種污染因子。因此,如果不是對癥下藥,就很難收到治理成效。
下足繡花功夫才能提高水污染防治成效。根據“一斷面一方案”,蘇州對滸關上游、輕化倉庫、瓜涇口北斷面,打出了90條支流支浜全面整治、241個排放口進行監測溯源、關聯鄉鎮、街道污水管網進行排查等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