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常有“水浸街”的場景。不過,如果控制得當,不僅減少“水浸街”,還能好好利用雨水資源。10月9日,廣州市水務局通報2019年廣州海綿城市實施情況。
根據廣州市水務局通報,截止2019年年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累計已完成投資330億元,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為311.5平方公里,占全市建成區總面積的20%。2019年雨水資源化利用量達4226萬立方米,雨水資源化利用量占年均降雨量的比例為3.1%。
為更好地利用雨水資源,廣州需結合海綿城市的建設發展,鼓勵單位、社區和居民家庭安裝雨水收集裝置。推廣透水技術,建設雨水花園、儲水池塘、下凹式綠地、濕地公園、屋頂綠化等雨水滯留設施,促進雨水資源有效利用。推廣一批海綿型建筑與小區,因地制宜采取屋頂綠化、雨水調蓄與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與小區的雨水積存和蓄滯能力。
通報還稱,挖潛建成區雨水回用能力,在新城區配建雨水回用能力,是廣州提升雨水回用的主要手段。位于中心城區的海珠濕地,是廣州建成區雨水回用的現成案例。濕地核心區域海珠湖,可容納約200萬立方米雨水,可調節周邊城區內澇約50平方公里。在枯水期,海珠湖又可對周邊河涌進行補水、調水,解決上游河涌截污后河涌干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