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北京水污染防治工作評價結果出爐,評價為優秀的是 延慶、西城、懷柔、朝陽區。相較2016年,2019年評價為優秀和良好的區由10個增加為14個,評價為不合格的區由2個下降為0個。數據顯示, 北京再生水使用量逐年提高,2019年達11.5億立方米,主要用于河流生態補水,成為北京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提前“達標”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水環境管理處處長韓永岐介紹,全市共監測河流99條段,湖泊22個、水庫18座,多年監測數據表明,北京市水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其中,湖泊、水庫水質較好,基本達到水環境功能區要求;河流水質逐年好轉,2019年,全市Ⅰ-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55.1%,Ⅳ類、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5.4%;劣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9.5%。
2020年1-9月,Ⅰ-Ⅲ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59.8%,Ⅳ類、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7%,較2015年分別增加11.2個百分點和25.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河長占監測總長度的3.2%,較2015年下降36.7個百分點,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其中國家考核本市的25個斷面,2019年以來,水質優良比例為60%,無劣Ⅴ類水體斷面,提前達到2020年國家考核目標。
因“水差”交的補償金大幅下降
目前,全市正有序推進水污染防治的各項工作。其中,北京編制印發了《北京市入河排口分類分級管控技術指南(試行)》,基本完成全市現狀排口排查。再生水使用量逐年提高,2019年達11.5億立方米,主要用于河流生態補水,成為北京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在水環境區域補償方面,流域上下游各區政府間建立了經濟補償制度,“水差要交錢,水好能收錢”。隨著近年來水環境質量的不斷改善,跨界斷面補償金額大幅下降,由2015年的9.7億元降至2019年的1.3億元。
自2016年起,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水務局等11個部門,每年對全市各區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督促各區及時查找差距,對考核不合格的進行約談通報,并將有關結果作為財政部門分配資金的依據。相較2016年,2019年評價為優秀和良好的區由10個增加為14個,評價為不合格的區由2個下降為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