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路段長約700米,寬約60米,整個工程合同價為3558萬元。”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曹岸平說,“有很多細節都運用了‘海綿城市’理念進行設計建設,到現場實地查看,會有比較直觀的感受。”
驅車行駛在學苑路上,路面平整,路燈、交通設施等齊備,南北兩側分別為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及蚌埠學院校區。在曹岸平的指引下,記者看到道路兩側分綠帶設置為下沉凹式低床綠地,間隔設置溢流雨水口,周邊用鏤空側石圈圍,與其他城市道路綠帶明顯有所不同。曹岸平告訴記者,路面雨水等徑流通過鏤空側石雨水口,經鵝卵石層過濾由透孔磚入苗床儲存、凈化和下滲供植物吸收,苗床收納雨水體量達到設計高度時,超量雨水通過溢流井口進入雨水管道匯入市政排水系統。
曹岸平指向人行道,讓記者看看有什么不同,“你不要看表面,認為這里和其他地方沒有區別,這段人行道為透水性路面,下設盲溝,超滲的雨水通過橫向連接管排入雨水檢查井后進入雨水管道。”
據他介紹,當前,國內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設計中的應用主要包括: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物緩沖帶、植草溝和生態樹池等,已竣工驗收的學苑路(曹山路至湯和路段)是我市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在市政道路工程上的探索和嘗試,為示范路段。
學苑路(曹山路至湯和路段)道路兩側分綠帶設置為下沉凹式低床綠地,間隔設置溢流雨水口,周邊用鏤空側石圈圍。
海綿城市是指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結合“海綿”吸水、透水的原理,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充分發揮市政道路、房屋建筑、綠色植物及環境水系等系統對雨水的吸收、蓄存、滲透和緩釋作用,能夠較好地對雨水徑流進行調控,從而實現自然的積存、滲透和凈化的環保處理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了解,我市作為安徽省九個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一直在城市建設中積極推廣應用“海綿城市”生態理念,除學苑路外,涂山東路、虎山東路、曹凌路及改建的航華路等都不同程度使用該理念進行設計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