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萍鄉市,曾有“江南煤都”之稱,是我國最老的工礦城市之一。而現在漫步萍鄉的大街小巷,很難找到“百年煤城”的感覺:花壇小品、道路綠帶、公園廣場散落在這座整潔的城市里。
“作為老工礦城市和資源枯竭型城市,過去的萍鄉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城市面貌與人居環境差。”萍鄉市委書記李小豹說,“這些年的海綿城市建設,讓萍鄉完成了一次華麗蝶變,為推進城市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實現城市綠色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
以問題為導向補短板
進入21世紀以來,資源日漸枯竭、傳統產業萎縮、經濟缺乏新動能、城市發展舉步維艱,成為擺在近200萬萍鄉人民面前必須破解的問題。
“早期城市無序擴張一度給萍鄉帶來了種種后遺癥,包括老城區生態空間匱乏、市政基礎設施薄弱、洪澇災害頻發等。特別是洪澇災害問題,是長期困擾萍鄉城市發展的一個頑疾。”萍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吳瑞文介紹,過去萍鄉老城區有4處歷史內澇區逢暴雨必內澇,有84處地勢低洼的潛在易澇點內澇積水風險高,人水矛盾與資源枯竭的現實壓力困擾著萍鄉的持續發展。
2014年12月31日,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萍鄉市委、市政府敏銳地認識到:這將是踐行城市生態文明與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推動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舉措,城市發展轉型凝聚新動能的有效途徑,完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解決城市痼疾的重要機遇。
2015年4月,萍鄉市通過競爭性評審答辯,成功入選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名單。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解決人水矛盾與資源枯竭的現實壓力,推進城市持續發展,成為萍鄉市上上下下的共識。
以目標為導向探路徑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目標設定、方案設計、工程實施、建設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這要求我們必須在深入認識新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始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用戰略思維和系統觀念全面、平衡地推進這項工作,充分發揮它的綜合效益。”萍鄉市市長李江河說。
在“建設獨具江南特色的海綿萍鄉”總體目標引領下,萍鄉人民開始了對海綿城市建設的積極探索。試驗與創新,貫穿著整個過程。
針對試點之初海綿城市建設既缺乏必要的法律、制度支撐,也缺乏規劃引領和規范指導的狀況,萍鄉市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管理規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和《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系統化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建設全過程制度體系;針對江南丘陵地區水文特征導致的洪澇災害頻發和水資源短缺并存的狀況,萍鄉市創造性提出了“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系統化建設思路。
“綠色發展理念”“系統建設理念”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成為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全域管控—系統構建—分區治理”的技術路徑,成為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一條主線。
組織保障、制度體系、技術支撐、模式創新、海綿產業、城市轉型等六個具體策略,成為萍鄉海綿城市建設科學、高效、有序推進的基本保障。
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投融資模式創新,數年時間里,萍鄉市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將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工作從32.98平方公里試點區擴大到3802平方公里全市范圍全面推進。
以結果為導向抓落實
2015年以來,隨著“全區域管控、全方位定標、全過程植入、全域性鋪開、全社會參與、全周期維護、全鏈條培育”的海綿城市建設全面推進,萍鄉的城鄉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
礦山生態修復、廢棄林地改造、河湖水系與濕地生態系統修復等一系列環境修復整治工作展開,萍鄉市將高坑煤礦等廢棄礦區改造成生態休閑公園與光伏電站,將百年老礦安源煤礦改造成礦山公園,將聚龍公園與橫龍公園等廢棄林地改為高品質森林公園,萍水湖、玉湖、翠湖、萍實公園等一大批城市公園也先后建設與改造完成,形成了藍綠交織、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城市新形象。大規模的生態修復與建設工作有效解決了過去資源過度開發帶來的種種生態環境問題,有效遏制了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
城鎮棚戶區改造、老舊小區更新、市政道路及公共設施改造、公共綠色空間建設等工程有機結合,萍鄉市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注重改善人居環境,打造出金典城、御景園、友誼新村等一系列高品質海綿小區,解決了小區綠化稀少、道路坑洼破損、雨天容易積水等問題。
“上截—中蓄—下排”的城市雨洪蓄排系統構建成形,集成海綿城市建設項目166個,萍鄉市自2017年關鍵節點工程建設完成后已歷經多次暴雨檢驗,各河流平穩度汛,未發生河水漫堤現象,歷史內澇點無一發生內澇。
2019年3月,萍鄉市順利完成國家三部委組織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終期考核驗收,連續三年在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績效評價中獲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