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在北京市朝陽區拍攝的通惠河河段(新華社記者 李欣 12月15日攝)。
近年來,北京市加大河流、河道、渠道、水庫等水系周邊環境的修復和建設力度,采用遙感手段對有水河段長度及有水水面面積開展大尺度、高精度識別監測,為構建北京市生態用水補償機制提供基礎數據。截至2019年底,被監測的30個水體73%處于健康等級。

這是在北京市門頭溝區拍攝的永定河河段(新華社記者 李欣 9月11日攝)。
近年來,北京市加大河流、河道、渠道、水庫等水系周邊環境的修復和建設力度,采用遙感手段對有水河段長度及有水水面面積開展大尺度、高精度識別監測,為構建北京市生態用水補償機制提供基礎數據。截至2019年底,被監測的30個水體73%處于健康等級。

野鴨在北京市延慶區野鴨湖濕地內棲息(新華社記者 李欣 10月5日攝)。
近年來,北京市加大河流、河道、渠道、水庫等水系周邊環境的修復和建設力度,采用遙感手段對有水河段長度及有水水面面積開展大尺度、高精度識別監測,為構建北京市生態用水補償機制提供基礎數據。截至2019年底,被監測的30個水體73%處于健康等級。

市民在北京市延慶區四海鎮境內的白河河段漂流(新華社記者 李欣 10月4日攝)。
近年來,北京市加大河流、河道、渠道、水庫等水系周邊環境的修復和建設力度,采用遙感手段對有水河段長度及有水水面面積開展大尺度、高精度識別監測,為構建北京市生態用水補償機制提供基礎數據。截至2019年底,被監測的30個水體73%處于健康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