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日前由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對外發布,2025年和2035年的污水資源化目標浮出水面。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到2035年要形成系統、安全、環保、經濟的污水資源化利用格局,需要加快污水資源化的價格改革進程,制定相應的污水資源化等級標準,打破區域行政壟斷壁壘。
迫在眉睫
“城鎮化率每增加1%,城鎮生活用水將增加16.7億立方米,到2030年我國人口高峰期,僅城鎮生活用水就將增加250億立方米。”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所副所長趙勇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全國城鎮廢污水排放量高達750億立方米,隨著人口增長及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城鎮污水排放量仍會持續增加。
采用碧水源膜技術的污水處理廠遍布全國各地,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文劍平對本報記者坦言,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數據推算,2019年我國是60噸水支撐1萬元的GDP增長,同時排放出一定的COD和氨氮,由于目前我國的水環境已經沒有能力接受和消納污染物的排放,需要通過創新技術,減少對水環境的影響,而只有從污水到水再到水資源,才算是污水資源化,才有價值體現。
當前我國再生水利用量不到城鎮污水排放量的15%,可開發利用潛力巨大。
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資源與環境業務部原主任朱黎陽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導意見》將為污水資源化利用提供“頂層設計-實施方案-試點示范-重點工程-體制機制-市場調節-監督管理”全流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對推進我國各地開展污水資源化利用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文劍平表示,我國面臨資源性缺水,人均水資源量少,水資源分配存在地域性不均,污水資源化可實現就地造水,有明顯的綜合優勢,可以節省輸水費用,同時比海水淡化經濟,也不必建設大型調水工程。建議對水資源相對豐富、水環境容量較大的地區,污水處理達標排放。水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處理提標排放,確保污染物排放在水環境承載力范圍內。對水資源短缺地區,污水廠是水源地。
價改待提速
《指導意見》提出國家層面應完善多種用途的分級水質標準,鼓勵各地探索制定差異化排放標準,完善規范取水、排污管理制度。
朱黎陽建議,加快制定再生水用于生態補水的標準,研究修訂不同用途的污水資源化利用相關標準,提高各標準間的協同性和互補性。地方層面也針對不同流域制定差別化的標準體系,探索分階段、分目標、分層次的污水資源化利用,不搞“一刀切”。
文劍平坦言,當前開展污水資源化,行業亟待突破的難點和問題,一是各地要提高市場開放程度,引入正常的市場化競爭,打破地區壟斷的局面;二是制定相應的污水資源化等級標準,并提出指導價。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胡洪營對本報記者分析,激勵機制和監管體制不完善,再生水價格機制不完善,缺少合理的收費和激勵機制,導致企業對再生水用于生態環境補水的積極性不高。缺少污水資源化利用目標確定機制,監督管理體制不完善,導致規劃目標難達成。
趙勇指出,污水資源化具有鮮明的公益性特征,國家應在項目融資、收費制度、財政補貼、政策機制等方面予以扶持,同時建立合理的水價機制,發揮水價杠桿的作用,并建立與不同回用目標和不同區域特點相適應、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可負擔的多層次污水資源化技術供給體系,完善針對各類回用目標水的相關標準體系。
碧水源研發的MBR膜生物反應器技術和“MBR-DF”雙膜新水源技術,同時解決了水環境污染和短缺問題。文劍平認為,在污水資源化技術領域,建議設計和培育協同科技創新產學研共同體,逐步開發形成針對不同行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套化、系列化產品。同時,加強水處理裝備產品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國產化率和質量檔次,提升自主品牌市場認可度,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