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之于臨港,是眼,也是魂。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是一座平地而起的濱海未來城,東臨東海,南與嵊泗及大小洋山島隔海相望。
曾幾何時,水,對于臨港也是困擾。一方面,臨港是應對夏季臺風災害的前沿陣地;另一方面,上海地質地貌有“三高一低”的特點——土地利用率高、地下水位高、不透水面積高和土壤滲入率低,一遇到短時強降雨,易造成內澇。
為此,如何使“這塊已經吸飽水的海綿”還能繼續吞納雨水?伴隨著臨港的各方面建設,這里展開了一場歷時三年多的“海綿城市”建設攻堅,通過構筑生態文明體系,將科學技術與城市發展有機融合,一片“韌性城區”如今赫然眼前。
海綿臨港,在平衡順暢的 “一呼一吸”間,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水資源的美麗圖景正化為普惠民生的美好現實,讓城市更具韌性與彈性,也更帶著溫度落地。
水資源匯入“聚寶盆”
口袋公園,零星散布于城市各個角落。在高樓云集的超大城市內,它的功能遠不止于人們繁忙工作之余的健身漫步場所。
位于古棕路的臨港家園社區有1萬多居民。以往,每逢暴雨傾盆,路面總有幾厘米深的積水,居民抱怨不堪。
暴雨盡管平添麻煩,換個視角,它就成了城市的寶貴資源。為化解老舊小區地面易積水、屋面易漏水的難題,規劃設計師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改造中:讓口袋公園變為一塊會呼吸的海綿,將多余的雨水收蓄,必要時再吐納出來。例如,在公園內搭起郁郁蔥蔥的“綠化屋頂”,下雨時,水滴落入屋面,茂密的綠植將雨水牢牢收蓄,若有多余,再通過雨落管排至附近的雨水花園內。屋頂漏水?沒了!
附近的路面,多出了縱橫交錯的慢行步道。若將一瓶礦泉水灑在步道上,不出幾秒鐘就滲透得無影無蹤。不同于普通的鋼筋水泥,這些步道均由彩色透水混凝土構成,兼具柔韌與吸水,不僅走得舒適,也不易積水。
還有頗具特色的“生態停車位”。車位中央,經過特殊培育的綠植郁郁蔥蔥,能有效防止干旱和內澇。下雨時,一部分雨水直接被車位下的植物和土壤吸收,多余的雨水則由排水管輸送至附近的雨水花園。
增強生態屏障“鎖水力”
天要下雨,地要盛水,人有對策。如果說,過往時代雨洪管控體系依靠的是暢通的下水道,那么,21世紀,融入了科技理念的“海綿”,則是代表未來環保趨勢中的一種“城市韌性”。
在全國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中,臨港是面積最大的區域,共有79平方公里。按照國家 “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臨港提出了“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等海綿城市建設實施策略。
設計師透露說,建設海綿城市就要有一個“海綿系統”,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通過構建立體化的“海綿系統”,使城市變成容量巨大、可往復回逆的“蓄水池”,減少城市建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
試點范圍內,“一核—兩環—六楔—多片”的海綿城市自然生態空間格局已初步完成:“一核”,指滴水湖水生態敏感核心;“兩環”,包括臨港森林通廊的外圍生態環帶和玉環帶城市公園環帶;“六楔”,是以橙黃綠青藍紫六條河及周邊綠地空間形成的楔形綠地雨水滯蓄凈化緩沖帶;“多片”,則指試點區范圍內主要的集中建設空間。
113.5公頃的春花秋色公園是一個成長性郊野公園,設計師通過對水系、駁岸、濕地、林地、地形的梳理,在起伏的綠地景觀中采用了濕塘、雨水花園,調蓄量達4000立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濕塘采用千屈菜、矮蒲葦、香蒲、再力花、金娃娃萱草等植物與景觀置石相搭配,魚類、蝦、貝類形成生態景觀,這套綜合生態系統既能夠調蓄和凈化公園自身的雨水徑流,也能為周邊地塊提供調蓄和凈化的作用。
生態河道、親水平臺、濕地湖面……這不是普通的公園綠化,而是“海綿校園”上海電機學院。通過布設人工濕地、雨水花園、淺層調蓄等設施,校園可利用自然循環調節雨水,下雨時吸水,晴天時釋放水用于植物生長。據介紹,這一改造將使校園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85%,年徑流污染控制率達60%,區域排水系統將達到“五年一遇不積水,百年一遇不內澇”的目標。
好案例層出不窮,一些可復制的經驗也在這里被不斷挖掘總結,加速海綿城市建設。近三年,臨港已完成26個既有住宅小區海綿化改造,總面積200公頃;新建、改建海綿型道路36公里,新開河道40多公里,新增調蓄湖面51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