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地下水水質長期保持穩定、納入國家考核的4個斷面均達到水質要求、獲得省級地表水生態補償金6250萬元、2017年至2019年連續三年在水環境質量改善和水污染防治考核方面位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實施水生態補償機制、消除黑臭水體、升級污水處理設施等舉措,全力守護滿城碧水。如今,行走在亳州大地,一個個多姿多彩的濕地公園,一條條碧波蕩漾的河流湖泊,讓人如在畫中、流連忘返。
生態補償 “激活”治水動力
“喂,這個河邊有一堆秸稈,請你們盡快清理一下。”日前,在蒙城縣王集鄉界溝村,王集鄉生態環境保護(河長制)工作站站長張坤一行,在渦河岸邊巡查時,發現水邊有一處環境問題,立即打電話給村里的網格員,要求處理。
張坤告訴記者,他們經常到這里巡查,如果發現環境問題,能當即解決的當即解決,不能當即解決的建立問題清單,通知屬地村網格員盡快處理。
王集鄉環保工作站對渦河的守護,是我市強化水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
為打好碧水保衛戰,2018年,我市制定出臺了《亳州市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從2019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兩年多來,我市按照“誰超標、誰賠付,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逐步建立了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
我市將市域內渦河、茨淮新河、西淝河3條主要河流的18個斷面納入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每月由市生態環境局委托市環境監測站和第三方按照采測分離的辦法,對18個斷面進行水質監測,結果用于當月各斷面的獎懲。
在完成當月水質目標的前提下,對出入境水質三項污染因子進行獎懲。出入境水質三項因子分為三個檔次,出境水質三項因子中有一項因子優于入境水質一個檔次、兩個檔次、三個檔次的,分別獎勵5萬元、10萬元、20萬元,反之考核斷面出境水質因子有一項劣于入境水質一個檔次、兩個檔次、三個檔次分別給予5萬元、10萬元、20萬元的處罰。
對每個考核斷面當月未完成水質目標的,劣于考核目標一個類別、兩個類別以上的,分別給予50萬元、100萬元的處罰并取消上級獎補資金。對每個考核斷面完成當月水質目標的不獎不罰,對優于當月水質目標的獎勵,優于考核目標一個類別、兩個類別以上的,分別給予50萬元、100萬元的獎勵。
每年1月20日前,各縣區向市財政交納500萬元保證金,市財政預算列支300萬元,根據河流水質通報情況,實行多退少補。年度水質類別為劣V類、未達到年度水質目標或發生較大及以上級別突發環境事件的斷面,當年不予發放生態補償金,污染賠付金正常支付。
市生態環境局每月計算各考核斷面的污染賠付和生態補償金額,并向社會公布。2020年1—11月份,譙城區獲得生態補償金1060萬元;渦陽縣獲得885萬元;蒙城縣獲得130萬元;利辛縣獲得50萬元。蒙城縣被扣除保證金75萬元;利辛縣被扣除保證金600萬元。
全市城區黑臭水體“摘帽”
去年底,隨著葛溝的整治完成,渦陽縣城區9條黑臭水體治理全部結束,而葛溝的整治完成,也宣告了全市城市建成區36條黑臭水體全部“摘帽”。
在黑臭水體治理中,渦陽縣啟動了“上善若水”行動計劃,總投資29億元,對城區9條黑臭水體進行綜合治理,包括清淤、防澇、景觀帶打造等內容。
“我在這里住了20多年了,以前水質又黑又臭,垃圾雜物多得很?,F在好了,不僅水清岸綠,水面還比以前寬了一倍,里面還有魚呢。”柴家溝附近居民木正強高興地說。
柴家溝是譙城區境內河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污水直排、垃圾雜物隨意傾倒,曾經碧水長青的柴家溝逐漸變成了一條垃圾溝、臭水溝,成了讓人望而卻步的地方。2015年,柴家溝綜合治理改造項目啟動,2019年10月全部完工,柴家溝迎來了它的重生,再次成了附近居民散步休閑好去處。
黑臭水體的存在,讓周邊群眾深受其害。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對全市城市建成區陵西湖、宋湯河、鳳尾溝、龍鳳新河、羊建溝、東風溝、丁家坑、東城海子、湯陵溝、鱉疙瘩坑水系、柴家溝、飲馬坑等36條黑臭水體,按照控源截污、內源整治、生態修復、活水循環的原則,通過清淤疏浚、截污納管、垃圾清運、生態補水等措施推進水體整治。在此過程中,我市充分融入海綿城市理念,筑建生態駁岸,綜合運用河岸綠化等措施,讓遭到破壞的水生態系統得以修復,讓黑臭水體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為消滅黑臭水體,我市實行多部門聯動,以“河長制”為主導,各部門明確職能分工,定期聯合排查排污口,形成問題清單,逐一進行整改銷號,有效防止整治后的水體水質反彈。我市加強公眾參與,強化公眾參與黑臭水體整治意識,通過問卷調查等形式,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鼓勵群眾反映水污染問題,并給予適當獎勵。我市加強修復生態,對水體進行生態修復及后期管護,提升水體自然凈化能力,持續改善水環境,保障水體長治久清。
在治理城區黑臭水體的同時,我市開展了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治理工作。自2018年開始,共摸排校核農村黑臭水體215條,建立了國家、省級農村黑臭水體分級管理清單,努力爭取中央資金支持,積極籌備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項目,有力有序推進水體治理,大大促進了農村水環境的提升。
亳州水質越來越好了
“現在鎮上也有污水處理廠了,下水道接到了各家各戶,大家的生活污水也不再亂倒了,環境自然也就好了。”說起環境的變化,渦陽縣丹城鎮居民王俠很是滿意。
丹城鎮人居環境的提升,得益于我市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
提高污水處理能力,是水污染防治的重要舉措。“十三五”以來,我市不斷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持續提高生活污水治理能力。全市陸續建成投運城市污水處理廠11座,日處理生活污水50萬噸,城市和縣城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5%以上。鄉鎮政府駐地建設污水處理設施80座,日處理生活污水50萬噸,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了45%以上,在全省率先實現了鄉鎮政府駐地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起來,配套污水管網也要跟上。
2019年,我市進一步“升級”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面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和水平,并開展了為期三個月的全市鄉鎮污水處理廠集中攻堅行動,大力推進污水處理廠配套建設、運維及支管網建設,到2019年底,全市鄉鎮污水處理率達到了44%。
對居住相對分散、生活污水難以統一收集的村莊,我市采取分散處理的方式,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型污水處理站等,有效解決農村污水處理問題。同時,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重新劃定畜禽禁養區728.47平方公里,全市2683家規?;笄蒺B殖場均已建成糞污處理設施,有效減少了農村面源污染。
在加強水污染防治的同時,我市穩步提升飲用水安全。全市215個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全部劃定了水源地保護區, 完成了規范化建設。2020年6月底城南調蓄水庫地表水源啟用,相關部門對周邊500米污染源進行了排查整治,利辛縣對西淝河清水廊道污染源全面開展了排查整治,保證了水質安全。
“十三五”以來,我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各級河長認真履行巡河、治河、護河責任,全力守護河湖碧水。推進河湖“四亂”整治常態化、規范化,綜合運用日常巡查、遙感監測、群眾舉報等多種方式,全面排查河湖“四亂”問題,發現一處、清理整治一處。
我市一系列水污染防治舉措,有力地提升了水環境質量。“十三五”期間,全市地下水水質長期保持穩定,地表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減少,截至2020年底,化學需氧量、氨氮累計減排15.47%、18.38%,圓滿完成“十三五”目標。2017年至2019年,我市連續三年在水環境質量改善或水污染防治考核方面位居全省第一。
“十三五”期間,我市納入國家考核的4個國考斷面均達到水質要求,獲得省級地表水生態補償資金6250萬元。4個國控斷面水質均好于劣V類,渦河龍亢和義門大橋斷面達到了地表水Ⅲ類標準,完成了優良率25%的目標。渦陽義門大橋、岳坊大橋斷面從2015年的劣Ⅴ類達到現在的Ⅳ類,個別月份達到II、Ⅲ類水,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