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以一份碩果累累的成績單,為“十三五”水務改革發展工作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1月26號,2020年全市水務系統總結大會召開,廣州市水務局黨組書記、局長龔海杰在會上對2021年工作安排進行了部署。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楊偉強在會上對廣州市2020年水務工作取得的成績表示肯定,對2021年全市水務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立足新階段 把好“問題脈”
污染防控力度仍需繼續強化,根治難題亟待解決。在近期的突擊檢查中發現,廣州市工業污染、“散亂污”場所整治存在“趕一批來一批”“治而不絕”等問題,河涌沿線歷史存量建構筑物仍然存在,部分區執法力度有待加強,部分鎮街污染源日常監管存在底數不全、情況不明等問題。
在突擊檢查3142宗污染源中,涉嫌存在違法排污1991宗,占比63.4%(不在街鎮上報清單中735宗);累計發現問題線索5594條,其中工業廢水污染環境線索813條,工業廢物處置不當線索1481條。
落實4號令、9號令任務依然艱巨,不容任何懈怠。為確保全市水環境質量進一步鞏固提升,按照市總河長令第4號、第9號工作要求,廣州市正在大力推進排水單元達標和合流渠箱改造工作。
目前全市25995個排水單元達標進度雖已完成近7成,但剩余3成的任務難度更大,且達標認定進度滯后。全市443條合流渠箱大多正在施工,未來工作任務非常繁重。
城市內澇仍是突出頑疾,極大影響城市安全。近年來強降雨等極端天氣頻發,“5.22”“6.8”等超強降雨給我們的城市提出更大考驗。暴露出防洪排澇諸多問題,規劃建設未充分考慮防洪排澇要求,城市硬底化面積增加導致蓄排能力下降,防洪排澇建設相對滯后等,亟需下大力氣,認真加以解決。
城鄉供水用水新老問題交織,亟待逐一解決。
供水管網漏耗偏高,廣州市自來水公司(占全市總供水量57.32%)產銷差率高達22%,遠高于紹興(4%)等城市;全市水泥管鑄鐵管等落后管材管網約2000公里、超50年管齡管網約90公里,2000年前建成且采用鍍鋅管的居民小區尚未納入改造計劃;2770個社區的供水單元底數不清,住宅項目配建戶外供水設施驗收完成率低(越秀區僅為0.29%);抄表到戶率偏低(低于50%)、智能水表覆蓋率低(低于10%)、智慧供水平臺尚未發揮作用。
前方困難重重,仍是一分不敢松懈。
亮劍出鞘 蓄勢待發
展望2021,廣州市水務部門將要揚帆起航,乘風破浪。
鞏固提升水環境治理成果。以河湖長制為重要抓手,深入落實市總河長令,加強對未達標河涌水環境的治理力度。持續推進工業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村級工業園、涉河違建、“散亂污”整治等,強化重點考核斷面周邊一級支流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強執法監督力度,督促各區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制度規范完善和線索處理反饋等工作,杜絕執法“真空地帶”。
大力推進治污設施建設。謀劃建設海珠西部凈水廠,2021年完成第四批65個城中村截污納管工程,力爭2021年底全市排水單元雨污分流面積比例達70%,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443條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
系統提高防洪排澇能力。以碧道建設為引領,力爭通過5到10年努力,基本構筑完成“北蓄、中排、南擋”的城市防洪排澇新格局,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從根本上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立內澇防控工作各級負責人、聯系人制度,分區跟進內澇整治。以防范“超標洪水、水庫失事、山洪災害、城市內澇”四大風險為重點,嚴抓水旱災害防御措施落實。加強排水設施安全管理,落實地陷防治工作方案。
系統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按照《廣州市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修訂版)》,“一廠一策”提升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污染物濃度,指導各區落實“互聯互通”方案,力爭2021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80%;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置工作,力爭至2022年底,全市污泥全部實現市內無害化干化焚燒處置。
重點強化供水用水管理。加強檢查督辦,推動市水投集團、各區水務局要切實加強供水用水管理,確保落實以下重點工作:一是產銷差率20%以上的下降1%到2%,提高抄表到戶率及智能水表覆蓋率。二是推進19.28公里老舊管網更新改造和33650戶老舊用戶共用用水設施改造,推進257條行政村農村供水設施改造。三是完成2770個社區供水單元“一圖一表一排名”工作。四是逐步公布住宅項目戶外供水設施驗收率、產銷差率、抄表到戶率等指標排名。廣州市水務局將對工作不力、進度緩慢的部門和單位進行通報,對于敷衍塞責、失職失責的將按程序上報市委、市政府。
繼續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加強河湖生態流量管控。嚴格開展供水水質督查,大力推進老舊小區供水改造、農村供水改造、城鎮供水管網漏損控制,推進戶外供水設施移交供水單位管理維護,推進北江引水、牛路水庫等重大民生工程。
加強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以小型水庫為重點,壓實水利工程安全運行管理責任。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原則,推進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常態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完成市管河湖水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推動信息技術與水土保持治理、監管、監測等業務深度融合。
高質量建設千里碧道。全面落實省萬里碧道建設部署,落實《廣州市碧道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5年)》,推動構建北部山水、中部現代、南部水鄉的千里碧道格局,明確“一年試點建設、三年初見成效、七年基本建成”。2021年建成300公里以上美麗碧道,探索培育碧道特色節點,推動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強化智慧水務建設。重點推進“廣州市水務一體化平臺(二期)”“智慧排水”“水旱災害防御應急系統”“廣州河長管理信息系統(二期)”等信息系統建設,強化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對水務工作的支撐作用。力爭到2021年,智慧水務建設部分達到國內同行業領先水平。
時刻抓好安全生產工作。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工程質量管控,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隱患臺賬化、清單化管理及重大安全隱患掛牌督辦工作制度,推進標準化建設,提高防控質量安全事故水平,為廣州市水務事業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