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近年來,作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以及中國第二批“低碳城市”樣本城市的吉林市,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扎實開展“藍天、碧水、青山黑土地、環境安全”四大保衛戰,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
吉林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聚焦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環境、修復水生態等主要任務,市縣鄉村四級河長聯動,各級各部門積極作為,有力推動各項任務落實,河湖治理初見成效。
吉林市堅持科學規劃、精心組織,加大農村飲水安全工作力度,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其中,舒蘭市農村集中式供水人口已達到44.74萬人,貧困人口實現了全覆蓋,農村自來水普及率97.26%,基本實現全市自來水村村通、戶戶通。
吉林市秸稈綜合利用取得新進展。2020年,舒蘭市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點(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縣。他們著力化解秸稈露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問題,秸稈肥料化、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的利用模式初步形成。
近年來,吉林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發展理念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藍天、碧水、青山黑土地、環境安全”四大保衛戰取得顯著成績。2020年,吉林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0%以上,較2015年提高16.8個百分點,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在41微克每立方米以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無劣五類,國省考核斷面水體優良比例達到83.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扎實做好大氣污染防治,持續推進環境空氣質量改善。吉林市制定出臺《吉林市落實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方案》等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文件。經過連年的努力,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小鍋爐全部清零,大型供熱鍋爐全部實現達標排放,96座工業窯爐全部完成治理;10臺燃煤發電機組實現超低排放,建龍鋼鐵燒結機、恒聯精密高爐已率先在省內實現超低排放;162家“散亂污”企業全部完成整改,91家重點揮發性有機物企業完成改造;落實秸稈禁燒10項機制,制定農作物全量化處置方案,全面加強秸稈露天禁燒監管;修訂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納入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企業基本做到涉氣企業全覆蓋;加強溫室氣體排放控制,完成發電行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配額分配、系統開戶等前期準備工作。
全力做好水污染防治,確保水環境安全。32個重點流域劣Ⅴ類水體專項治理和水質提升工程已建設完成;17個重點鎮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已完成;7座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具備一級A處理能力,16個省級以上工業集聚區全部完成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全面落實水源地“劃、立、治”,縣級以上地表水水源地問題全部完成整治;3個“千噸萬人”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劃定完成;建成區“九河一湖”10個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已完成治理,完成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259個需要整治的排污口完成整治;303座加油站1200個加油罐更換雙層罐或防滲池已完成改造。
做好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切實保護好青山黑土地。開展“綠盾”專項行動,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和侵占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達到100%;落實土壤清潔行動計劃,445個地塊已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調查信息采集;完成農用地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受污染耕地落實安全利用措施6.1萬畝,落實嚴格管控措施0.1532萬畝,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全面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18家企業列入全口徑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清單。
強化環境監督和管理,有力保障環境安全。持續推進“清廢行動”,印發了《關于深入開展遏制固體廢物非法傾倒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的通知》,再次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分工,要求各市直有關部門在推進原有問題整改的同時,持續開展排查工作,對我市264家單位,共288個堆存點位進行排查,發現有22家23個點位存在問題,現已全部整改完畢;印發《吉林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市政橋梁危化品運輸管理工作方案》,有效降低危險化學品運輸帶來的風險;研究制定《吉林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5年)》(試行),全力推動“無廢城市”建設。
持續保持高壓,堅決做好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高標準完成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迎檢工作,明確責任分工和整改時限;松花湖攔網養殖、五虎島違建、榆樹溝搬遷、北大溝黑臭水體治理、水源地上移、蛟河天崗石材等一大批歷史性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
全面建立河長制,實現河長“有名”。吉林市地處長白山脈與松嫩平原交匯腹地,大小河流562條,流域面積27120平方公里。在幾乎“零起點”的條件下,2017年末全面建立河長制,確保了每條河流都有河長以及從“有名”轉向“有實”、從全面建立到全面見效。按照“分級分段、全覆蓋”的原則,共確定市縣鄉村四級河長2563名,設立河長制公示牌1531塊;還同步建立了“河道警長”管理體系,設三級河道警長267名。按照“市級河長每月至少一次、縣級河長每半月至少一次、鄉村兩級河長每周至少一次”的巡河要求,截至目前,四級河長累計巡河16萬余人次;先后出臺了《吉林市河長制辦公室工作規則》《吉林市河長制會議制度》《吉林市河長制信息報送及共享制度》《吉林市河湖日常監管巡查制度》《吉林市河長制督辦督察制度》等8項配套制度,率先在全省修訂并出臺了地方性河湖管理法規-《吉林市河道管理條例》,為吉林市河湖管理及河長制落實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意義重大。同時,在建立河道警長制基礎上,去年我市又建立了“河長+檢察長”工作機制,使河長制體系更加完備。
聚焦管好“盆”和“水”,推進河長制從“有名”到“有實”。在全面建立河長制的基礎上,市河長制辦公室聚焦管好“盆”和“水”,市縣鄉村河長聯動,實現了從“河長制”到“河長治”的轉變,河湖治理初見成效。截至目前,吉林市12個國家考核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的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3.3%以上,松花江全線水質穩定在Ⅲ類及以上,吉林市松花江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黑臭水體已基本消除。
創新河長制工作方法,注重經驗總結。吉林市創新實行了“河長+”工作法,對河長制進行“硬牽引”,進一步明確了各級河長的履職內容、標準、監督方式。用好考核激勵和暗訪督查這兩大抓手,解決“干好干壞一個樣”的問題;在考核激勵上,市委、市政府設立河長制獎補資金,調動各級黨委、政府治河、管河、護河的積極性;在暗訪督察上,既開展了常態化監督檢查,又創新組織開展第三方機構暗訪巡河,跟蹤督辦問題整改;強化規范管理,集中開展涉水專項整治,科學劃定河道管理范圍,開展“雷霆護水”專項執法行動,年度內全市打擊非法采砂51起、結案48起、移送公安機關4起、行政處罰88.35萬元、涉案砂石4.87萬立方米;創新手段,積極推廣松花江城區段河道管理范圍內設施點位圖模式,全力排查河湖“四亂”問題;落實《吉林市水源地環境保護三年攻堅作戰實施方案》,10月份,全省首次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經驗交流暨水資源工作推進會議在江城召開,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的各項舉措和經驗在全省得到積極推廣;突出示范引領,強化典型帶動,不斷挖掘河長制先進典型,徐紅、任建國被授予了全國巾幗河湖衛士和全國民間河湖衛士榮譽稱號。松花江城區段被評為2020吉林省“美麗河湖”。
接下來,吉林市將大力推動河湖“清四亂”的常態化、規范化,持續開展清河行動;加大明察暗訪力度,通過無人機、衛星圖片等高科技監管方式,促進河道管護手段更有效;持續加強宣傳引導,讓愛河、護河成為江城文明的新風尚;持續強化河長制信息化建設,通過河道視頻監控等手段,實現河長制信息化、現代化。
“安全水”滋潤舒蘭百姓新生活
“這水打上來,我們都直接喝。”在舒蘭市平安鎮新發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崔仁龍打開水龍頭,接了兩杯自來水,讓大家“以水代酒”,嘗一嘗。喝上一口,不僅沒有異味,還有點兒“甜”。
這干凈的自來水是從哪來的?村委會房后的加水站,里面有若干個儲存罐以及黑色管道,機器作業的轟鳴聲不絕于耳。“我們通過100米以上的深水井,把水提上來,再通過曝氣泵的氧化后,水就進入了儲存罐,然后再經過管道把水送到每家每戶。”崔仁龍講起了村上“可直飲”的自來水的由來。他說,村里的安全飲水工程是2020年5月份開始的,不到一個月時間,全村560多戶人家就都安上了自來水,實現了全覆蓋。
在平安鎮華豐村的高翔家,終于吃上干凈、放心、方便的自來水的老高笑得很開心。他說:“2020年5月,俺家安上自來水。這以前,俺家吃的水是井水,水渾濁,有腥味,水質檢測不合格,還得用力壓出來。現在的自來水清澈,沒異味,太感謝黨和政府關心我們這些吃水困難的農民了。”
舒蘭市水利局相關領導表示,建得好、用得起、管到位、全覆蓋是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突出特點。截至目前,安全飲水工程項目累計建成237處,210個行政村全部通上了自來水,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7.26%,農村有44.74萬人受益。
5年來,舒蘭市始終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
高效的組織保障是完成這一民生工程的前提。為此,舒蘭市成立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專班,制定《舒蘭市飲水安全工程實施方案》,經常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農村飲水安全調度會、農村飲水安全專題會和現場會,定期調度和督導工程進度、質量,現場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為工程順利實施創造了組織條件。
科學編制農村飲水安全規劃和設計方案是工程高質量建設的前提。為此,舒蘭市成立了由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深入實地調查,根據村屯地勢和村民分布等情況,合理確定項目選址,采取特事特辦、國企助力補短板等方式為工程順利施工奠定了科學基礎。
優化審批流程是提高施工效率的重要手段。為此,舒蘭市政府分管負責人在政務大廳召開工作會議,開辟綠色通道,加快推進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將原本需要一個月時間完成的項目規劃選址、實施方案編制、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壓縮到20天內完成,為工程如期開工建設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
各部門通力合作是高質量完成這一工程的重要保證。舒蘭市疾控防疫中心水質科、檢驗科全體職工經常連續奮戰,深入水源地、農戶家、管網等各處,累計采集水樣1萬余份,為保證水質提供了可靠的數據支撐。
健全自來水運行管理制度是保證農民安全用水的條件。為此,舒蘭市制定了《舒蘭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工作辦法》,每年從財政中拿出維修養護資金150余萬元,成立由衛生健康、水利部門組成的常態化水質檢測組,定期對已建成的工程水質進行檢測,及時整改水質不合格的項目;水利部門將農村供水服務承諾、安全供水措施、收費標準和流程、水源保護等規章制度制成公示板,在各供水站進行公示;同時發放《農村飲水安全用水戶明白卡》《農村飲水安全知識手冊》《農村飲水安全操作手冊》,將工程管理及服務人員電話、監督舉報電話和受理郵箱向群眾公開,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果實之城”的秸稈“妙招”
舒蘭市是我省22個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縣之一。在被農業農村部列為全國農業綠色發展綜合試點(秸稈綜合利用試點項目)縣后,他們密切結合當地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實際,制定了相關的實施方案,開展試點項目實施工作,并形成了以保護性免耕秸稈直接還田和秸稈打捆直燃清潔供暖能源化利用為主的模式。
為加大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力度,舒蘭市采取了政策引導+技術宣傳培訓+示范帶動+指導服務的推廣模式。十三五期間,舒蘭市通過積極落實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向上級申請保護性耕作作業補貼資金、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力度,大大提升了保護性耕作應用能力。截至目前,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由原來的58臺增加到163臺;水田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機械從無到有,發展到現在的340臺。機械保有量的增加,為大面積實施保護性耕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建立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點和縣級保護性耕作試驗示范區,示范點覆蓋全市所有鄉鎮。五年間,累計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64000畝,水田試點累計作業面積近4000畝。
秸稈打捆直燃清潔供暖的技術核心是將在玉米秸稈在田間就地打包,秸稈收儲運至秸稈燃料鍋爐后直接燃燒,用于供暖。舒蘭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說,秸稈打捆直燃清潔供暖已在企業廠區集中供暖運行,今年將擴至周邊村部、學校,并在全市推廣。
玉米秸稈還可以用作牛羊飼料。從2018年開始,開原鎮前開原村養牛的“首戶”——舒蘭市博飛牧業有限公司,就把村里的玉米秸稈都收走了,建了2400平方米的黃儲發酵池一座、2400平方米黃儲倉庫一座。在博飛牧業的后院兒,總經理徐春寶掀開用塑料布包裹的玉米秸稈黃儲發酵飼料說,今年的飼料一共有3500立方米,足夠公司1500頭牛一年的口糧了。
除了玉米秸稈之外,水稻的稻殼也能加工成顆粒,用于供暖。在平安鎮永豐米業有限公司生物質顆粒車間內,從生產基地和周邊農戶家收上來的稻殼進入顆粒機壓實后,形成顆粒,通過輸送機傳送,就可裝袋使用了。永豐米業辦公室主任張兵說,公司響應國家節能減排的要求,把過去的燃煤鍋爐改裝成可以燒秸稈的節能鍋爐,并新購置了一臺生物質新能源鍋爐。經過測算,這種秸稈顆粒的熱值達到了3500卡,與煤相當,還不產生粉塵。
永豐米業從2019年6月建立生物質顆粒車間以來,每年可生產秸稈顆粒1萬噸,20%用于公司自身供熱,其余都送到了附近的熱電廠,不僅節省了燒煤的開支,還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