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創院院長俞孔堅教授應一席邀請,發表演講。
在講到城市生態建設,尤其是關于水生態建議方面,俞老師認為應該重新認識水生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城市的河流、外圍的海灘等與自然水體相關的區域,通常都被里里外外砌了“三面光”的防汛防洪大堤,其設計標準動輒五十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但實際上這樣的投入卻對城市生態禍莫大焉。
“我們做的研究測算表明,受洪澇危害的國土面積通常是0.8%,極端情況下不超過6.2%”,俞老師稱我國600多個城市在防洪方面的巨大投入,與當下洪水的實際危害相比,是一場永遠不可能打贏的戰爭,而拆除所有江河湖泊上的大堤大壩,亦不會造成以往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的慘烈水災,相反對城市水生態的管理,當下卻亟需改變觀念,不應該再對河流濕地等濕地生境建設束手束腳的堤壩、不需要再將雨水快速地白白流走、不需要在城市生態建設中大造精細化草坪等,而應該來一場“大腳革命”,對水生態盡量減少人為干預,砸掉形形色色的堤壩,讓城市濕地生態更加自然化、親水化,并通過海綿城市留住雨水、讓野草野花成為一種“大腳”觀念下的美。
俞老師及團隊不僅在理論上大膽顛覆了以往的城市生態建設理論,而且近數十年一直在國內作落地實踐。他們在上海、廣東等地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與人文歷史的系列城市景觀作品,屢獲國內外設計大獎,也深受改造后的城市市民歡迎。與近期我國中部某些地區仍在不遺余力推進的一系列大建堤壩水閘的工程來比,俞老師的觀點不可謂不振聾發聵。特轉載此演講視頻,讓更多人意識到城市生態建設中,尤其水生態建設中,怎樣才是要“大腳”、不要“小腳”,怎樣才是真正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