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深入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不斷強化水生態治理,河湖水環境質量明顯提升。
實施河湖生態治理。我市本著“清淤見底、尋源治污”的原則,實施了90余千米的上游入湖河道治理工程,確保入湖“一河清水”,并在入湖河道北沙河、城郭河上新建橡膠壩及提水泵站24座。特別是去年,按照全省“根治水患、防治干旱”大興水利的總要求,加快實施了城河、郭河、界河43.7千米河道生態治理及8座閘壩建設工程,蓄水量達200萬立方米。
實施沿湖區域重大工程建設。我市實施了列入國家172項重點水利工程的南四湖區域洼地治理、湖東滯洪區兩大防洪除澇工程,重建加固排灌泵站13座,治理小型河道26千米,修建防洪撤離道路58千米,極大提高了沿湖區域防洪除澇能力。實施了南水北調續建配套工程,既實現了蓄水興利、河庫湖聯通,又調劑利用了一污、二污中水,回補凈化了地下、地表水。實施了王林水庫生態修復應急工程,提升了水環境容量,實現蓄水15萬立方米,為保障下游入湖河道國控斷面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省環保廳充分肯定。
實施生態補水。我市利用巖馬水庫、南水北調、中水等各類水源,對河道生態補水3000余萬立方米,凈化了河道水質,初步形成了河庫湖相連的生態水網體系。實施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小清河黑臭水體整治通過維修曝氣增氧泵站、補水等措施,完成全省“長制久清”評估驗收。實施了荊河、小清河兩河連通工程,實現了“源頭活水來”,進一步凈化了水質。實施了蓮青山、靈泉山等小流域治理工程,整修梯田,營造水保林、經濟林,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6平方千米,修復了區域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