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一場暴雨過后,海口市內13條道路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現象,也暴露了海口排水基礎設施的短板。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全國各城市需根據水文氣象特征等因素,科學確定治理策略和建設任務,打造排水防澇工程體系。面對“城市看海”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海口又將有怎樣的治理計劃?
老城區排水管網較小
積水點改造縮短內澇時間
4月26日下午,受強對流空氣影響,海口市累計最大降雨量為109.1毫米,最大降雨量地點為府城街道政法職業學院。據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統計,在降雨過程中,海口先后有丘海大道延長線金盛達建材城段、南海大道藥谷段、永萬路國科園段、紅城湖路省煙草公司段、和平南路六合大廈段等13條道路出現積澇現象,期間南海大道藥谷段及永萬路國科園段共4條道路無法通行,長濱路永秀花園段及海秀西路兵工大酒店段共9條道路緩慢通行。
“瞬時雨量大,累計3小時的降雨量已經達到大暴雨級別。”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天共出動308名排水工人及39輛排水作業車,經過2個小時后完成排澇工作。“當天的降水量超過了排水管道的設計標準,加之排水出口河道水系被人為占壓、填埋,地表滲透已達到飽和,造成瞬間排水不足而造成積水。”該負責人說,海口的排水管網均采用一年一遇,如和平南路、龍華路等路段排水管網較小,官網升級改造的速度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此外,一些新增建設用地和道路規劃的過程中,沒有與排水設施同時布局完善,管道調整后沒有及時恢復,致使部分區域排水不暢。
針對“一下大雨就積水”的問題,海口市水務局也不斷地加大排水防澇的投入。“我們從雨污分流、泵站建設、排水分區優化、水系整治等方面下手,對海口多個積水點進行改造。”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海口完成了濱涯路農墾中學、永秀花園、丘海大道海瑞橋、海鋼大酒店、勛亭路等積水點的改造,并順利通過幾次暴雨的“考驗”;龍昆溝北雨水排澇泵站的建設,以及海甸島片區、龍昆溝流域清污分流與排水防澇項目(一期)的實施,都有效地加速了排澇。
“我們的改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該負責人說,改造前50毫米的降雨量就會造成內澇,改造后可提高到80—100毫米的降雨量才形成內澇,在同等降雨量的情況下,海口的內澇時間也在縮短,以前至少需要1至2個小時排澇,現在半個小時或1小時便可清除積水。
探索“智慧排水”
構建城市內澇防治體系
近年來,海口市水務局調整排水防澇組織機構,組織修訂防風防汛應急預案,加強應急隊伍建設,做好城市內澇應急搶險準備,細化應急預案中的任務、措施和流程,但城市規劃建設不足及歷史欠賬等帶來的內澇問題仍然存在,海口水務部門亟需找到科學解決的方法。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城市內澇治理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并從系統建設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澇工作管理水平、統籌推進城市內澇治理工作三個方面部署了重點工作任務。
對此,海口市水務局將防澇工作分為近期、遠期進行規劃,短期內通過排水管網巡檢養護、泵站生產運維等方式加以緩解,建立長效機制做好雨天排水工作;長期規劃上,海口將探索構建完善的城市內澇防治體系。
“我們將加強對排水管網、城市河道進行清淤疏浚,保障汛期雨水行泄通暢,組織對易澇區域的值守、管控責任落實情況的重點核查。”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海口正在積極探索“智慧排水”的建設,通過增加內澇監控設備,配備先進搶險器材等,利用互聯網+科技手段,與各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和預警工作,做好防澇工作。
“海口市城市內澇問題根本原因是排水分區不合理、潮水頂托、設施能力不足等系統性問題。”海口市排水設施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稱,海口正在部署一批提升城市排澇能力項目,將采取蓄、滯、滲、凈、用、排等多種措施組合的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方案,利用原地截留、途中截留、綠地屋頂、透水地面等方法,提升排澇能力。
此外,海口還將對各排水系統內的排水體制進行規劃,計劃對新建區域的排水(雨水)管網,采取雨污分流制;對于已建區域內的雨污合流制排水(雨水)管網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同時,海口市水務、規劃等部門正在進一完善“藍線規劃”,對藍線控制線內的河道水系采取保護措施,恢復占壓的水系河道,確保水系行洪暢通,并積極構建推進水系互通,使城市排水管網、河道水系排水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