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一大批解決內澇工程的開復工,哈爾濱市開始了今年城市內澇治理會戰。、
未雨綢繆 內澇治理工程全速推進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道里區機場路零公里處的施工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進行土方挖掘。“我們4月29日開始施工,按要求在7月15日完工,使工程在雨季來臨時發揮作用。”施工方黑龍江創恒公司現場負責人張耀龍告訴記者,這項工程是機場路零公里雨水系統完善工程,屬于今年新建工程,總長934米,主管直徑最粗的2米,最細的1.6米,21名工人晝夜輪班施工。
據哈爾濱排水集團建管中心施工負責人李春雷介紹,機場路零公里處原有一條雨污合流管線,但已不能滿足排水需求,經常出現內澇現象。今年,他們在這里新建一條雨水管線,增加雨水篦子,把雨水直接排到主管道里,解決多年來的內澇問題。
據了解,哈爾濱排水集團近年來共治理了200多處積水點,今年將新建友協大街、谷豐東街、新平街等6處雨水直排工程,同時橋頭屯區域泵站工程、化工雨水泵站工程等續建工程也陸續開復工,今年將推進28項排水工程,投入使用后,全市城區排水運行將更加順暢。
防治兼顧 打通排水循環通道
新城區完善系統,老城區嘗試雨污分流,打通排水循環通道。這是哈爾濱排水集團的新思路。
哈爾濱排水集團企劃部副部長趙慶山告訴記者,他們堅持防治兼顧,全力建設并完善排水系統。老舊管網是老城區排水影響關鍵因素,為此,集團近年來全力更新老舊管網,先后實施了電塔街、菜藝街、建文街、九站街等195條街路的老舊排水管線的改造工程。同時,實施了“新陽路區域內澇治理應急工程”,解決了新陽路、哈藥路、安發橋、建國公園嚴重積水問題,以及“先鋒橋臨時應急排水工程”,緩解了每逢中雨以上先鋒橋涵洞積水阻塞交通問題。
改變思維方式,讓“微循環”系統發揮“大作用”。
據了解,哈爾濱排水集團變“靜態被動定點式放水”為“主動尋找發現積水點成因”,對“卡脖、斷頭、阻水、系統不完善”等問題,采取截流、分流、直排的方式,通過增加雨水井、聯絡管、雨水管道和排放口等改造措施,解決了道外二十道街37號橋東側、長春街與十五道街交口、哈藥路與新陽路交口、先鋒路中鐵嘉園門前等200余處小積水點,使微循環系統達到最佳循環狀態,雨水收集和排放能力顯著提高。在新城區完善排水系統,群力新區、哈西新區、機場路區域等排水不暢的區域都新上了排水泵站、新建了排水管網,充分發揮新城區雨污分流的優勢。現在,全市道里、道外、南崗、香坊、平房等城區積水50厘米以上且易澇的區域基本消除,積水20~30厘米的區域明顯減少,實現存水區域由多變少、積水由深變淺,存水時間由長變短。大雨時,過去要五六個小時才能排完的,現在僅需兩三個小時就可以。
據了解,哈爾濱排水集團充分利用馬家溝、何家溝等河道排水能力,在適合的區域,建雨水直排工程,進行雨污分流,讓雨水直接入溝河,暢通排水系統。
建立“智慧大腦” 統籌指揮布防
盡管設施不斷完善,但多變的自然氣候總會讓夏季防汛排澇遇到困難。為全面管控管理范圍內的2300多公里排水管網、59座泵站、4萬多口雨水收集井。哈爾濱排水集團利用“互聯網+排水”模式整體優勢,建立“智慧大腦”,從基礎工作做起,初步建成了集地理信息系統、雨洪模型系統、移動視頻系統、數字城管系統、泵站視頻系統等組成的綜合指揮系統,形成了響應快速準確的排水設施管理平臺,開創了排水設施管理“主動發現、統一指揮、分級處置、量化履職效率、標準化處置效果”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了城市排水運行的安全系數。
“我們在全城安裝了25處雨量計,隨時掌握重要位置的雨水量變化,同時建了35處易積水區域視頻,隨時觀察研判。去年,集團對管轄范圍的99個點位進行布控,形成網格化,掌控全市降水變化。同時以雨為令,中雨以上天氣,全員上崗,對重點部位安排專人晝夜值守,全員做到通信聯絡24小時暢通。”黃海波說。
據悉,哈爾濱排水集團制定了詳細周密的防汛排澇應急預案,根據氣象預警等級和集團雨量計監測數據,及時啟動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個不同等級的排澇預案,對99個點位實施網格式布控。
有了“智慧大腦”,更要有執行隊伍。哈爾濱排水集團建設了一支專業化搶險隊伍,儲備了充足的應急設備和物資。現在,這支隊伍有了移動泵車、龍吸水、大功率水泵和發電機組等防汛車輛和儲備物資,隊伍24小時待命。自2015年起,該集團完善了各級專業化的搶險隊伍,有集團級別的,也有分公司級別的,形成了規模適度、管理規范的應急搶險隊伍體系,以保障城市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