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汛期和梅雨季節的到來,合肥市城鄉建設局、市防洪辦正扎實做好各項備汛措施。圍繞下穿立交泵站信息化建設、城市防洪主通道完善、歷年易積水路段整治等多方面,增強防汛抗洪能力,提高應急處置速度,筑牢“水安全”防線,進一步提升合肥中心城區安全度汛保障水平。
“母親河”兩岸提升雨水收集調蓄能力
今年4月中旬,南淝河中游重點排口初期雨水污染控制工程正式投運,調蓄容量為7.7萬方,服務區域包括史家河、二里河、池郢泵站以及西李郢泵站系統,總匯水面積約21.06平方公里。這項工程亮點是擁有全省最大的雨水調蓄站,配備了超級地下雨水管網,管徑接近兩層樓高,在今年汛期能發揮重大作用。
去年汛期,南淝河城區段防洪壓力較大。根據統計,南淝河干流雨水匯流面積約115.5平方公里,有61個雨水子分區,干流兩岸較大的排口多達25個。
為了更好地應對突發急暴雨影響,今年合肥在南淝河干流新建了4大調蓄池。目前,“母親河”城區段兩岸陸續投運的雨水調蓄池為22座,總調蓄規模增加到44.85萬方,通過對道路上的雨水進行科學收集和調控,在強降雨時減少內澇發生的幾率。
借助科技手段,建設部門還在加快布局下穿橋、易澇點視頻監控和積水監測體系,完善市、區監控視頻、天網共享、積水監測等防汛預警數據化平臺。實現建成區141座下穿橋及主要泄洪河道可視化管理,讓積水能夠早發現、早處理。
15處“老大難”積澇點已完成整治
作為存在多年的易澇點“老大難”,金寨路安徽建筑大學附近汛期容易出現積水,主要是因為該片區排水設施先天不足。今年,建設部門專門組織對該處區域新增大型排水管道,再遇暴雨時,可以有效分流上游的來水,內澇情況有望得到緩解。
合肥去年共有19處積澇點被列入市級督辦整治,截至6月9日已完成15處。剩余西園3號路、建筑大學(北區)積澇點以及當涂北路立交泵站、環湖北路與衡山路交口4處積澇點,正在加快推進治理,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力爭盡早建成發揮實效。
此外,為了提升應急能力,建設部門加大資金投入,已配備59臺移動泵車、31臺移動電源,儲備各類防汛物資如編織袋28萬余條、彩布條3萬多米,確保防汛搶險的設備、物資需要和調配。
主城區增加更多
防洪排澇“新武器”
就在上個月,南淝河下游徐涵、范拐兩座排澇泵站接連建成。它們投運后,可有效解決瑤海區和包河區6平方公里匯水面積的防洪積澇問題,對提升合肥東部區域的排澇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徐涵排澇泵站工程新建23m3/s地埋式雨水排澇泵站一座,服務面積約2.3平方公里;范拐排澇泵站位于淝河鎮南淝河右岸,服務面積為2.83平方公里,新建規模31m3/s排澇泵站1座,兩座排澇泵站設計防洪標準均為百年一遇。
近年來,全市緊抓排澇工程建設進度,結合排水防澇三年行動,已經完成排水防澇項目120個,建成管渠476.1公里,新增泵站規模269.6m3/s,實現總投資85.16億元。這些排水工程將在今年汛期發揮功效,為城市防洪提供更多強力武器。
針對去年汛期高水位下,老城區一些排澇泵站出現的突發問題,二季度合肥還展開了近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泵站汛前集中檢修。本次共檢修泵站、排口96座,檢修設備3300余臺(次),保證泵站設備不“帶病”進入汛期,為打好今年防汛“硬仗”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