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入選江蘇省第二批省級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無錫按照試點先行、系統建設、統籌推進的原則,逐步將海綿城市建設由試點區域向全市域覆蓋。近日,無錫成功入圍首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國家級示范城市。

所謂“海綿城市”,就是整個城市如同一塊大海綿,水在城市中能夠“自然”地遷移活動,降雨時可以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徑流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可以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如此生態、韌性、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特質,與無錫的自然稟賦有著天然的契合度。
無錫擁有35公里長江岸線,是江蘇長江生態安全帶、太湖生態保護圈和京杭運河生態特色走廊的重要節點城市。無錫還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市區共有河道2117條,濕地37個,水域和綠地占比超過60%,這些都為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構筑了良好的生態肌理。近年來,無錫更是通過一批典型項目的培育,不斷推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培育典型項目 推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
位于無錫市新吳區的凈慧雨水花園項目,早在2019年就獲得了江蘇省優質工程獎“揚子杯”。步入公園,地面所見皆鋪設了大量的陶瓷透水磚,同時建設了低于周邊城市路面的生物滯留池、生態調蓄淺塘等,將收集和層層過濾后的雨水,用作公廁用水、灌溉綠化和補給公園水體景觀。

“海綿城市建設,不光是對雨水的利用,還包含對污水的控制和排放功能。”設計人員告訴記者,在公園的健身設施下方,就“隱藏”著120立方米的雨水回用池,而公園內的公共廁所是沒有接自來水管網的,“洗手的水沒有任何異味和顏色,達到了清潔用水的標準。”
據悉,凈慧雨水花園項目原本的建設面積為1.5萬平方米,但是因為考慮周邊市政道路半幅路面的雨水利用,總共有2萬平方米的土地同時納入海綿城市研究,建成后可達到85%的地表徑流控制和70%地表徑流污染物控制。

在無錫市經開區吳都路和南湖大道交匯處的城市家具主題展示區,綠化總面積超過4萬平米。展示區以疏林草地、景觀通透為設計宗旨,并融入海綿城市元素,屋頂、路面收集的雨水,通過植草溝進入過濾池處理后,將用于智能灌溉。
除了運用綜合手段,達到海綿城市效果的公園綠地類項目、市政道路類項目和河道水系類項目,建筑小區內也是海綿城市的重要應用場景。在無錫市梁溪區的一處新建商品房小區,“隱藏”在景觀綠化中難以察覺的雨水花園、下凹式綠地,未來都將成為新建小區的常規配置,目之所及的噴泉用水和綠化用水,全部都來源于回收凈化后的雨水。

圍繞問題導向 讓老舊小區重煥生機
錫城新建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圍繞目標導向,正在探索起步,而建成區域的海綿城市建設則圍繞問題導向,結合老舊小區改造,早有嘗試。2018年試點實施的《妙光苑小區海綿改造項目》是無錫市首個老舊住宅海綿化建設項目。通過海綿化改造,小區路面拓寬、停車位增加,過去的雜草叢生之地變成了花園綠地、景觀步道,妙光苑這個曾經一下雨就積水嚴重的老舊小區重煥生機。
同樣的變化發生在禾嘉苑。該小區建于1999年,通過增加傳輸草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及透水鋪裝等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雨污分流,重設小區道路高程,方便雨水進入相應的海綿設施,面源污染削減率達到50%以上;增加植物種類,重建小區綠色生態,構建小區生態多樣性,解決路面積水問題與內澇風險。

截至2020年底,無錫市開展海綿城市相關課題研究20余項,出臺地方標準15項,形成了全流程技術支撐體系。無錫市省級20.71平方公里試點區建設有序推進,海綿達標項目建成186項;全市范圍內已有序推進了約70平方公里范圍的海綿化改造,實現了建成區20%以上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目標任務。
下一步,無錫將凝心聚力,持續推動無錫從海綿城市的試點走向示范,全力實現長三角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示范、江南水網城市可持續水系統構建示范、大運河世界文化傳承與保護示范三大示范目標,打造一座內外兼修、獨具江南特色的全國海綿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