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三晉兒女的母親河,自北向南流經山西省太原市境內188公里。
盛夏時節,行走在汾河兩岸,山如凝萃,汾水瀲滟。20多年的治汾實踐,讓太原這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古都煥發無限生機。
對1378個入汾排污口登記建檔備案
水環境的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據不完全統計,汾河太原段沿線有排污口1000余個,是影響汾河太原段出境斷面水質好壞的重要因素。
治汾先治污,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
去年以來,由生態環境部、山西省生態環境廳和太原市生態環境局牽頭,聯合城管、住建、水務、農業農村等部門,堅持“屬地負責、部門聯動”原則,對汾河沿線所有排污口逐一標明名稱、排污類型、排污主體、排污方式、排污去向等信息,確保“查得全、查得清”。
“不少排污口很隱蔽。”太原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隊隊長李吉生坦言,有的業主通過暗管將排污口隱藏在河灘里或雜草、土堆下,很難被發現。
烈日炎炎,蚊蟲叮咬,道路崎嶇,茅草齊腰…盡管困難重重,但李吉生和參與排污口排查的同志,認真對待,他們力求“查、測、溯、治”,一個也不能少。
通過對188公里長的汾河太原段全面排查,共交辦排污口1378個,涉及工業企業排口、城鎮污水處理廠排口等七大類,已全部做到登記建檔備案。
按照“查測溯治”的原則,今年太原市將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對1378個排污口深入開展排查整治。
“九河”治理提速,“龍須溝”變成靚麗風景
長期以來,由于開發過度、植被破壞,加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太原市北澗河、北沙河、南沙河、風峪河、冶峪河、虎峪河等“九河”處于“有河則干,有水皆污”的困境。
為解決“九河”長期以來“淌黑水”“散臭味”問題,2014年太原市堅持先行先試,拿出20.9億元,經過3年多艱苦努力,率先完成了南沙河環境綜合整治和快速化改造。
2017年5月,太原“九河”治理開始提速,投資258億元,對剩余的“八河”通過控污、增濕、清淤、綠岸、調水“五策并舉”,徹底解決雨污不分、污水直排等問題,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體。
近日,記者來到剛剛完工的虎峪河、九院沙河西延工程。只見清水潺潺,河道兩岸同步建設的帶狀公園和配套建設的快速路把西山和主城區連為一體。
“九院沙河和虎峪河的變遷,是太原市實施‘九河’綜合治理的生動寫照。”一家四代住在太原白家莊地區73歲的楊明亮說。如今“九河”告別“龍須溝”,成為太原主城區通往東西山9道靚麗風景線,改善了沿河生態環境質量,提高了片區群眾的生活品質。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快馬加鞭
在太原晉陽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現場,只見工地上車來車往,機聲隆隆,人聲鼎沸,一派熱火朝天景象。
“目前,太原市建成區建成投運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共有7座,設計處理能力達127萬噸/日,城市生活污水實現了全收集、全處理。” 太原市排水管理中心負責人宋正光介紹,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為汾河斷面消除劣Ⅴ類水體奠定了堅實基礎。
“讓山西的母親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6月視察山西時提出的殷切期望。經過不懈努力,2019年太原建成區已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汾河流域太原段國考斷面全面退出劣Ⅴ類水體。
太原市委書記羅清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是太原做好城市工作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進入“十四五”時期,太原市堅持把汾河流域全面穩定消除劣Ⅴ類水質作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頭等大事、交賬工程,持續強力推進。根據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監測數據,1-5月份,太原市6個地表水國考斷面中,水質達標率為100%。其中,汾河出境韓武村斷面為Ⅲ類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體天數為93天,占比62.0%,創歷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