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城中,城在綠中,家在景中,綠水相間,人水和諧,是四平市的美好愿景。全面推行河長制以來,四平市委、市政府抓重點、控源頭、抓治理、促提升,扎實推進河湖治理和水污染防治取得顯著成效,“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一點點變為現實。
鐵西區:“天眼+地網+河長制”河湖生態管理新模式
四平鐵西區委、區政府以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為核心目標,投入約1300萬元打造了河湖視頻監控系統,智能監測6條河流,一共84.87公里,實現鐵西全域覆蓋,是吉林省實現智能河流監測全覆蓋的第一家。
據了解,四平市鐵西區河湖大數據綜治指揮中心心建于2020年5月,以境內河道網格化、屬地化管理的思想,結合河道管理和四平河長制實際特點,依托大數據等技術,融合管理、治理、考核、分析四大機制,實現責任落實到人,全民治水的格局。
目前,平臺進入全面應用階段,功能正常,運行穩定。該平臺共有6大功能。一是傾倒垃圾預警,監測平臺彈窗報警,工作人員可通過平臺喊話及時制止。二是排污監測,針對企業在上游排放水量、顏色做了解,一旦發生異常,可把信息推送給巡河員,進行現場查驗。三是水質監測,通過河道水域內安置監測傳感探頭,實現酸堿度、溫度、電解率、溶解氧和渾濁度實時監測,通過大數據分析,對整個流域水質變化趨勢全面掌握。四是水位監測,通過800萬像素超高清相機,對水位情況進行監測,視頻識別可以精確到0.1毫米,對防汛工作提前預警。五是手機APP功能,各級河長、保潔人員功過手機對所轄河段實時監控,手機端可以收到報警提醒,及時處理突發情況。六是無人機單兵系統,捕捉數據匯總到大數據平臺,進行綜合分析處理,實現巡河、治河、護河的工作閉環機制。
鐵西區副區長孫立柏表示,河湖長制工作開展以來,鐵西區創新打造河道管理體系,創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黨群共治的治水網絡,同時積極探索河長制運行模式,在全省首創鐵西區河湖綜治大數據平臺,實現全天候數字治水管理。通過大數據平臺六大功能,該區的水質得到了明顯改善,人工保潔、數字監測和治水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閉環模式,對鐵西區日益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下一步,他們將在村屯安裝200個智能點位,對村屯的河流溝暢和生態環境進行監測,讓大數據中心發揮更大的作用。
伊通縣:一滴“尾水”的10天“奇幻漂流”
在四平市伊通縣伊溪濕地公園,有11個大小不一的泡塘,泡塘通過管網依次相連,錯落有致地分布在伊通河畔一側,這意味著每滴從污水處理廠出來的“尾水”在泡塘停留時間約為10天,最終排入伊通河。
“這里面的學問很大。”提到這11個泡塘,負責日常運轉的相關負責人說。“大學問”體現在對尾水環節處置和精選植物上。水體主要是靠泡塘中的黃菖蒲、睡蓮等水生植物進行生態凈化,而每一個泡塘呈遞進式的越來越深。
如何判定尾水中的水質?相關負責人指著第一個泡塘里的魚說,“秘訣就在這里”。他說,“尾水”首先來到第一個泡塘,我們在最后一個泡塘投入大量育苗,魚類對水質要求很高。現在,魚已經逆流而上來到了這里,說明水質很好。
據了解,2020年為提升伊通河水質,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保障居民飲用水安全,伊通縣委、縣政府謀劃實施了伊通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打造一處集生態綠化、游憩休閑、文化娛樂、商業旅游、公共活動等功能于一體的伊通河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伊溪濕地公園,以優美的自然景觀呈現給伊通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