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好景象是人們對于城市水環境的美好期許。與我國大多數省份類似,因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數量的激增,城市建成區河道管理保護新老問題的交織,水體污染黑臭現象日益突出,湖南也不例外。
為了讓城市居民再見水清岸綠,近年來,湖南各地積極行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圍繞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多措并舉、綜合施策,加快補齊城市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按照源頭化、流域化、系統化全面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近日,記者從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了解到,全省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數為184個,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治達到“長制久清”效果評估要求的180個,全省黑臭水體平均消除比例達到97.83%。并涌現了長沙圭塘河、龍王港、后湖,岳陽東風湖等一批治理典型案例。
現狀 昔日臭水溝變身“打卡地”
夏日炎炎的7月傍晚,走在雨花區圭塘河畔,不少市民正結伴悠閑散步,記者看到河道內流水潺潺,兩岸的植草溝里種植著美人蕉、亮葉朱蕉、翠蘆莉等水生植物,成群的蝴蝶穿梭其中。
“前幾年要是談到來圭塘河邊散步,大家都避之不及,河水又臭又臟,圭塘河都變成‘臭水溝’了,現在可好了,水清了沒味了,河道兩邊還很干凈,綠樹成蔭,每天早晚出來遛遛彎,舒服極了。”提到圭塘河這些年的變化,市民李先生不由得豎起大拇指。如今的圭塘河水清如許,流淌在一代代長沙人記憶中的圭塘河終于甩掉了“臭水溝”的標簽,也用實景印證了湖南黑臭水體治理的顯著成效。特別是近日,隨著長沙首個“4.0版海綿城市示范公園”——圭塘河井塘段城市雙修及海綿示范公園的對外開放,來圭塘河邊“打卡”已成了附近不少居民每天的必修課。
創新 清淤截污造景多管齊下
據介紹,蜿蜒流淌的圭塘河,發源于長沙石燕湖,由南至北貫穿雨花區,匯入瀏陽河,系瀏陽河一級支流,全長約28千米,流域面積約125平方千米,是長沙市唯一一條城市內河,被沿岸居民稱之為“母親河”,養育沿線兒女已有千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直排入河,圭塘河只能默默吞下污漬,直到滿目瘡痍,多處水質長期為劣V類,經調查圭塘河黑臭長度約21千米。
重構圭塘河及周邊的生態環境,讓沉寂的河道煥發新的生機迫在眉睫。近年來,雨花區全力推動流域綜合治理工作,將黑臭水體治理特別是流域整體水質的改善為主要目標,合理規劃蓄洪、分洪、滯洪措施,科學實施雨洪管理和調度,分期改造渠化河道與兩岸合流制管網體系。確定了“整體規劃、分步實施”的推進方案,逐步開展排口截污、清淤清污、生態治理、生態引水、違章清理、景觀綠化等工程,全面提升圭塘河流域水質、生態、景觀,徹底消除黑臭,并持續深化治理。同時采用“食藻蟲+沉水植物”“微納米曝氣技術”等微生物治理方式也有效地改善了圭塘河的水質。
通過治理,圭塘河2017年底全面消除黑臭,2018年底各河段水質基本消除劣V類,2019年底圭塘河全流域水質已基本穩定達到地表水IV類標準。
成效 180個城市黑臭水體實現完美“蝶變”
無獨有偶,岳麓區的龍王港也成了長沙治理城市黑臭水體的一個樣板。為解決好城市河流治理這個難題,近年來,湖南湘江新區、長沙高新區、岳麓區建立健全龍王港流域治理體系,實行雨污分流改造、建立流域截排污體系,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多渠道增加流域生態補水,推進科技治污控污。
“我們實施了污水干管完善工程建設,補齊了缺失污水干管;啟動了污水支管體系完善和老舊小區排水雨污分流改造,從源頭推動城區雨污分流和污水提質增效;建成了雷鋒水質凈化廠一期工程,出水穩定達到地表準Ⅳ類標準,既解決了污水處理能力不足問題,又增加了流域生態流量;之后又啟動了龍王港枯水期河道應急補水工程,有效緩解流域季節性缺水問題,保障了枯水期流域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湘江新區住建環保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近兩年,三區共投入治理資金約23億元,龍王港治理成效明顯。2021年,龍王港綜合流域治理將持續發力,預計其入湘江斷面平均水質將達到III類,打造展現新區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示范窗口。
記者從省住房城鄉建設廳了解到,近年來,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黑臭水體整治工作,多次召開會議研究。為壓實地方政府責任,還將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納入民生實事、污染防治攻堅戰及“夏季攻勢”、河長制工作等重要考核內容。據統計,湖南省地級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數為184個,按照《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提出的到2020年,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的要求,湖南省政府辦公廳專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的通知》,并要求到2020年城市黑臭水體消除比例不低于95%。截至去年年底,湖南已高質量遞交了答卷:全省完成整治達到“長制久清”效果評估要求的有180個,全省黑臭水體平均消除比例達到97.83%,還有4個尚未完成整治,目前正在實施控源截污工程。下一步,湖南還將持續深化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真正讓湖湘百姓又見水清岸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