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水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水污染防范理念逐步加強,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城鄉水治理成效顯著。加強“十四五”水環境安全風險防范,要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思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健全風險防范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
第一,強化水環境風險防范意識。貫徹“十四五”規劃,要牢固樹立水環境風險防范意識,強化風險監測、風險評估和供應鏈管理,加強全過程、多層級風險防范體系建設,盡最大可能消除水環境安全風險威脅。
要加強風險意識,克服麻痹思想,充分認清生態環境風險防控的重要性,不斷健全水環境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及時掌握水環境風險信息,隨時做好信息報告,制定應急處置預案,積極應對水環境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強化憂患意識,做到未雨綢繆,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借助專家力量,科學規劃,明確政府在應急處置過程中的職能和責任,增強防范水環境風險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擔當,落實防范水環境風險的各項措施,打贏打好水環境風險防范的有準備之仗。
第二,提高水環境應急事件風險化解能力。切實提高應對水環境風險能力,要注重科學統籌,周密計劃,針對水環境風險具有多樣性復雜性突發性特點,明確分工到人,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和應急處置措施,有效應對各類水環境事件風險。
應定期組織防范水環境事件的綜合演練,落實各級水環境應急指揮調度平臺與生態環境部中心平臺的定期聯調對接制度,不定期組織應急平臺聯調聯試,確保指揮調度平臺暢通。加強水環境風險全過程監控,對風險發生誘因與事前防范、風險的事中演進與有效控制、風險的化解與事后治理等,做到情況明、判斷準、處置快,不斷提升應急處置能力。
第三,健全水環境風險管控機制。探索建立以滿足群眾飲水需要為中心、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目標、以防范環境風險為底線的水環境管理機制,貫徹《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地下水相關質量控制要求,圍繞水量與水質、水源與污染源、保護與治理等,科學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水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措施,實施地上地下綜合治理和多元共治。
構建立體化水環境監測網絡,實施生態環境聯合監管,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方位、全過程、全流域監管,提高水環境風險管控科學性和實效性。大力提升監測技術水平,加強水環境風險的監測、評估、預報和預警,為防止水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提供理論支撐、技術手段和基礎數據。完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定期分析區域和企事業單位的資源消耗、污染排放、生態影響等情況,當監測值接近紅線時,對有關區域和單位提出警告警示,督促其采取措施和及時處置,力爭將問題消解于未然、將風險化解于無形。
第四,完善水污染事件應對預案。根據水環境潛在風險區域性、布局性、結構性等特點,成立水污染事件應急指揮部,建立省、市、縣(區)三級生態環境部門應急值守和突發環境事件協調聯動機制,科學制定突發水環境事故應急內容、要求和措施,提出水環境風險管理優控清單,做到環境風險隱患早發現、早報告和早處置。
定期召開調度分析會,不斷優化應急力量,確保應急所需人員、車輛、監測和通訊等設備處于良好狀態,及時掌握區域廢水排放情況,加強監管。一旦發生水環境污染等突發事故,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要在第一時間趕赴事件現場,了解事故情況,加強指導協調,及時應急處置,形成大應急、大救援、大處置的環境風險防范格局。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