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方面面,系統解決涉水新老問題,構建了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大格局,為我國南方濕潤氣候區高密度超大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生活在一座青山環、綠水繞,大雨來了“呼吸自如”的城市,是什么感覺?廣東省深圳市第一代開拓者劉大爺和在深圳灣畔第一高樓春筍大廈上班的95后小秦有話要說:“當年深圳灣受工廠尾水影響污染嚴重,想要一睹濱水海岸的美景只能舍近求遠去別處看海。如今生態好了,深圳灣水域頻頻出現萬魚翻騰、白海豚聚集的奇景。”“公園、廣場、小區處處都是綠色,下雨地面很快就干了,雨停就出門,一點不耽誤事。越來越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更多幸福感。”
劉大爺和小秦的感受,與深圳開展的海綿城市建設息息相關。經過5年持續努力,全市20%以上的建成區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一大批高品質的城市公園、湖泊、濕地相繼建成。“海綿城市作為新型城市發展方式,對于深圳系統保護和修復生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范具有重要的意義。”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說。
濕地作為城市之腎,在海綿城市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統籌布局,治水與治城相結合
“茅洲河是深圳第一大河,也是當年深圳第一大黑臭河。”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協會秘書長劉莉玲已在深圳工作生活20余年,她告訴記者,如今茅洲河上游河畔800多米的“彎月形”河灘經過生態保護修復后,打造成濱河濕地公園——燕羅濕地,兼具水質凈化提升、景觀休閑游憩、生態科普宣教等綜合功能。
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蝶變后的茅洲河(寶安片區)已撕掉昔日黑臭標簽,引來眾多鳥類棲息,成為市民游玩休閑的打卡地。據悉,燕羅濕地的建設以改善茅洲河中上游干流截污箱末端水質為主要目標,同時融合河道水生態修復、濱水景觀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打造成為茅洲河畔水質凈化型濕地。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暴雨頻繁,人口產業高度密集、土地開發強度位居全國前列,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較其他城市較早遇到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矛盾。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深圳統籌解決城市高速發展帶來的水安全、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等新老水問題的重要抓手。
2016年4月,深圳市被列為全國第二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5年來,全市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法制化、標準化、常態化、社會化”為原則,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城市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與治水、治城深入融合,形成了“全部門政府引領、全覆蓋規劃指引、全視角技術支撐、全方位項目管控、全社會廣泛參與、全市域以點帶面、全維度布局建設”的“七全”實施模式。
針對海綿城市建設任務多、建設條件差異大的情況,深圳加強頂層設計,重視規劃體系的融合建構,謀劃了“市、區、重點片區”三級海綿城市專項規劃,并將成果納入“多規合一”平臺。修訂了地方城市規劃編制標準,用制度保障將海綿城市指標和要求納入了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示范市規劃等10項規劃,實現了規劃的引領統籌。
“我們共出臺相關法規、政策制度文件34部,分年度面向政府各部門制定任務,將海綿城市建設落實到了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方方面面,用政策和標準保障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落地。”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
指標細化,絕不搞“一刀切”。深圳明確:新建項目嚴格以管控指標為導向;存量改造類項目結合內澇積水、場地等現狀問題細化技術措施,彈性管控;特殊項目,如應急項目、特殊地質區域項目、特殊污染源地區等,由深圳市海綿辦聯合八家行業主管部門結合本部門項目特點細化出臺源頭管控豁免清單,不唯指標論,鼓勵項目因地制宜實施。
同時,將海綿城市管控落實到建設項目審批管理,政府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充分引導建設項目各參與方嚴格執行海綿城市規劃管控指標、相關標準規范。深圳市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委托第三方對建設項目方案設計、施工圖設計、竣工驗收、運維管理等各環節落實情況進行抽查,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的海綿城市管控體系,實現了對2700余個建設項目落實海綿城市指標要求的全過程監管。
規劃引領,探索新型城市路徑
記者了解到,2004年深圳市率先在全國引入低影響開發理念,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示范推廣。2011年,依托國家水專項低影響開發課題,在“示范工程、標準制定、應用機制、監測評估”等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初步形成了適應南方氣候特點的海綿城市應用機制,奠定了深圳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
2016年12月,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組織編制完成《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及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規劃》),創新了海綿城市分區管控、指標分解、區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2019年7月,結合國家試點經驗又對《規劃》進行了修編,并配套出臺了《深圳市海綿城市規劃要點和審查細則》。
《規劃》提出,優化城市海綿空間格局,形成系統性的治水新模式,重點實現“城水空間融合、徑流原位凈化、洪澇彈性應對、雨水綜合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建成人水和諧的宜居生態城市、碧水青山的美麗新深圳。
通過成片推進、融合推進與全面管控推進,形成“點——線——面”的推動態勢。“成片推進主要是抓住光明科學城、前海合作區、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等27個市重點建設區域、成片開發區域系統推進。融合推進即結合‘治水提質’‘正本清源’‘城市更新’等開展專項行動。全面管控推進是指牢牢抓住全市新、改、擴建項目管控,落實監管同步實施。”深圳市海綿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從《深圳市海綿城市規劃要點和審查細則》中看到,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深圳市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計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水生態方面,加強藍綠線的劃定和管理工作,基本完成“三面光”岸線改造,恢復河湖水系的生態功能。水環境方面,有序推進點源、面源的治理工作,保障地表水環境質量有效提升和水環境功能區達標。水資源方面,加強雨水、再生水、海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利用工作,有效補充常規水資源,提高本地水源的保障能力。水安全方面,有效防范城市洪澇災害,內澇災害防治標準達到50年一遇,城市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
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服務總統籌單位、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任心欣告訴記者,技術體系層次分明是深圳海綿城市建設顯著的特點。深圳市以契合自然本底特征為前提,綜合考量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級,搭建層次分明、協同作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體系。宏觀上,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態基底,通過城市藍線、綠線、生態控制線劃定和管控,構建海綿城市建設生態屏障;中觀上,通過城市綠地、水系和市政排水系統搭建海綿城市建設骨架;微觀上,順應高度城市化特征,因地制宜應用低影響開發設施。通過三者的聯系與協同,同步實現徑流污染控制、排水防澇等海綿城市的綜合控制目標,進而探索了新型城鎮化道路。
“+海綿”模式,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走在深圳街頭巷尾,處處都有“海綿”的身影。家住羅湖區筍崗街道寶安北路的居民發現,以前雨后容易積水的路段,近兩年情況好了很多。
“我的需求很簡單,下雨天出門最好鞋子不要浸濕,遇上暴雨,路上不要有積水。如果還要更進一步,那就是身邊綠化能夠常青,一年四季都漂漂亮亮的。”喜好晨練的詹國勝大叔一番質樸的話,道出了老百姓對海綿城市的期待。
相較新區建設,老舊小區歷來是實現“海綿化”的難題。深圳亦不例外。對此,該市采取了“+海綿”模式,即將城中村綜合整治、老舊小區改造、一街一園等各類改造項目與海綿城市建設融合實施,確保“海綿”功能落地生根。
位于光明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鳳凰街道的甲子塘片區,是深圳現存為數不多的有300年歷史的老村,近年來隨著城市快速發展甲子塘片區變成城中村,區內工業企業65家,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工業企業。該片區是典型的密度高、環境差、管理難、改造難的老舊片區。
為徹底改善社區環境,城中村綜合整治抓住地下管網先天不足的短板,按照“治水先行,地下先行”原則,根據問題臺賬,制定整治方案,以“灰色基礎設施強基、綠色基礎設施提標”的總體思路,理順社區排水系統,提升社區綜合品質。
“岡廈1980海綿城市綠色屋頂示范項目”是由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攜手筑博—聯合公設公司、大自然保護協會(TNC)、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等單位和機構開展的一個“綠色屋頂計劃”。改造的建筑是崗廈村最老的建筑之一,幾乎沒有任何綠化空間。項目以綠色屋頂的方式在高密度建成區見縫插針落實海綿城市理念,讓建筑產生的雨水徑流分層蓄滯,相互連通。同時在露臺用鋼結構搭建一個起起伏伏的綠色屏障,讓綠色成為“握手樓”間透氣的屏風。

工人對城市道路進行透水鋪裝改造。
光明區塘家片區內城中村、舊工業區密布,其中張屋舊村主要以低矮磚瓦房、土房為主;塘家片區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水環境質量差等問題,是典型的環境臟亂差區域。如何改變現狀?光明區各部門密切配合,新建了地下污水管道、地表雨水溝渠,理順排水系統,通過底泥清淤、岸線改造、生態補水等措施提升環境質量。昔日人人嫌棄的臭水塘,如今成為周邊居民休閑游憩的好去處,海綿建設的惠民效果逐步顯現。
專家把脈,深圳探索值得借鑒
5年來,深圳市劃定河道藍線總面積236.84平方公里,159條黑臭水體全面消黑,463個城市內澇點基本消除,近21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品質提升達到海綿城市建設標準,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部署的海綿城市建設近期目標。在2020年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績效評價中,深圳取得全國第一名的好成績,獲得中央財政獎勵資金1.2億元。
“深圳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現已實現了常態化、法制化、社會化。”任心欣介紹,2015年起,我國共有30個城市參與海綿城市試點,在黑臭水體治理、內澇點消除、城市品質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海綿城市建設已轉入全面系統化推廣階段,各城市正在汲取優秀經驗,因地制宜探索適合自己的建設模式。
“深圳海綿城市實踐成績斐然,為全國其他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彭少麟認為,我國城市內澇問題日益嚴重,究其原因在于近年來現代大城市不斷擴展發展空間,占用了濕地、壓縮了河床,城市的綜合徑流系數增加,雨水失去了蓄積儲存的空間。
彭少麟指出,海綿城市建設首先就是要建設城市生態走廊,恢復雨水循環的通路。要遵循地球水循環的規律,節制社會水循環的流量,推進城市水資源流、物質流和能源流的健康循環,建立大雨不澇,無雨不旱,水生態健康、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城鄉水環境,這是海綿城市建設、治理黑臭水體的基本方略。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副會長郭仁忠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歸根結底是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因此,不論是原始生態系統保護還是城市開發建設,都要有系統思維,以問題及目標為導向,加強對已造成影響的地區進行生態恢復和修復,并對未來城市建設規劃進行管控,使其對自然的干擾達到最小。
“要更加關注老城區,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為契機助推老城區改造;要注重生態環境改善與生態環境修復,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要通過現代技術手段,以繡花功夫、穿針引線的方式,改造出宜居的環境。”中地研究院院長田光明認為,海綿城市建設要結合城市更新、綜合整治、微改造,將治水與治城深度融合以改善人居環境。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認為,推動海綿城市建設常態化健康發展,未來還要進一步發揮機制保障對建設全過程的協同支撐作用,用實際行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短 評
為超大城市打通“經絡”
舒子
中醫學里認為,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和體表各部的通道,暢通經絡,疏導氣血,百病即除。如果把海綿城市建設看做對人體的調理,那么城市及周邊的管道和水系就相當于人體的經絡,水資源就是穿流其間的“氣血”。“經絡”暢通,城市吸、蓄、滲、排,水循環無礙,內澇便可有效防治。反之,城市便會因為“氣血淤積”進入“看海”模式,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近年來,特大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發,內澇成為城市治理中最大的難點之一,暴露出城市規劃不合理、排水管網系統設施老舊、地上地下發展不配套、流域系統綜合調控能力不足等一連串問題。
如何告別“看海”,深圳給出了示范。他們秉承大生態觀念,積極打通宏觀中觀微觀三個維度“經絡”,通過構建綠藍交織生態格局,統籌城市內外,修復生態網絡,改進基礎設施,逐步提升城市整體的自然系統功能,全方位加強了城市防洪排澇能力,讓市民有了更多幸福感安全感。
化解城市內澇,是涉及水利工程、建筑學、國土空間規劃、地理學、大氣科學、測繪科學技術等的跨學科復雜問題,也是亟待破解的難題,既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又要保持定力、久久為功。期待美麗中國,越來越多的城市“經絡”暢通,肌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