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處于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疊加區、交匯點,肩負著“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
近年來,蘇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全面落實國家、省、市“水十條”相關要求,全面深化河湖長制改革,首創“聯合河長制”,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階段成效,實現了太湖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同頻共振,凸顯了綠色發展的強勁動力,為滬蘇浙交界區域水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蘇州方案”。
溯本清源守牢水質底線
水是蘇州的靈魂,蘇州擁有150多公里長江岸線,三分之二太湖水域面積,太湖作為蘇州的“母親湖”,與蘇州的水環境緊密相聯。全面提升太湖流域水環境,對于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十三五”以來,蘇州共實施太湖流域重點項目449個,投資226.9億元,綜合推進工業、城鄉生活、農業農村、船舶交通等污染治理。完成對太湖岸線周邊規定范圍內的1805個排污口全面排查工作。嚴格落實太湖地區城鎮污水處理廠及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要求,推進太湖流域重點工業行業及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69家。
入河(湖)排污口是銜接水陸的關鍵節點,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閘口”管理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長江、太湖的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開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是從源頭推動污染治理。
從去年起,根據生態環境部及省、市黨委政府的統一部署,蘇州市生態環境局牽頭組織開展全市長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先后召開了全市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監測溯源啟動會,制定印發了《蘇州市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核查溯源工作方案》和《蘇州市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監測工作方案》,緊緊圍繞目標任務持續抓好質量管控。
今年3月1日,江蘇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正式公布,作為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的一項重要內容,“支持蘇州建設太湖生態島”被納入規劃。同一天,蘇州市吳中區重磅發布《太湖生態島發展規劃思路》,圍繞“全球可持續發展生態島的中國樣本”愿景,為吳中金庭
西山島建成“太湖生態島”描繪出未來模樣。4月25日,江蘇省蘇州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提出將太湖生態島建設成為低碳、美麗、富裕、文明、和諧的生態示范島。這是蘇州首次以立法形式保護太湖島嶼的生態,在江蘇省內也是先例。
深化跨界水體聯合防控
保護水生態、提升水品質、做好水文章,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探索“生態友好型高質量發展”新模式的切入口,為擦亮生態底色,示范區將串起一條由蘇州吳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組成的“藍色珠鏈”。
三地多片湖、港、蕩、漾組成的“水鏈”以水為脈,不斷構建林田共生、城綠相依的自然格局,為長三角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探索路徑和提供示范。
作為“藍色珠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蘇州市吳江區積極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為展現魅力特質、擦亮生態底色。吳江區結合“藍色珠鏈”建設,深入實施太浦河“藍帶計劃”,推進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一河三湖”周邊及沿岸地區綜合整治,打造“水鄉客廳”和“最美太湖岸線”。
眼下,太浦河畔的汾湖灣村正在發生實實在在的變化。“以前從來沒想過,家門口能有生態公園,還可以去太浦河邊看看景色。”久居汾湖灣村的村民徐大爺表示,上世紀90年代初,汾湖灣村太浦河北側有2個船廠,附近還有面積不小的違章建筑,工廠生產、違建住戶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生產、生活中污水隨意排放,周邊區域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河湖水質及岸線環境。
現在,吳江區汾湖高新區已根據河湖“兩違”“四亂”專項整治行動要求,結合“散亂污”治理、淘汰落后產能等工作,積極落實整治拆除,消除了污染源,有力促進太浦河綠色生態廊道建設。
蘇州經濟總量大、資源約束緊。近年來,蘇州把整治“散亂污”企業(作坊)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所在,以環境整治倒逼“散亂污”企業轉型升級。整治中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做到整治提升與依法關停相結合,堅決防范“一刀切”,對能提升規范的企業加以服務引導,形成亮麗的“蘇州樣本”。目前累計整治5.35萬家,其中整治提升2.01萬家、依法關停3.34萬家,騰出發展空間7.8萬畝。解決了一批長期困擾群眾的河道黑臭、環境臟亂差、廢氣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促進環境質量再上臺階,為高質量騰挪空間。
下一步,蘇州將堅持系統治理思維,以國家發展戰略為實踐指南,正向協同發力,推進區域協作機制再提升,為水美長三角助力添彩,為區域高質量綠色創新發展作出蘇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