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慶云縣位于渤海之濱、魯冀交界,過去屬于海侵區,是北方典型的資源性缺水城市,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人均水平的9%。
近年來,慶云縣以雨污分流為核心,系統推進全域水環境綜合治理,構建起水清安瀾、人水和諧的綠色發展新格局。
堅持溯源排查,找準污染源頭
慶云境內有3條省管河道,流域面積501平方公里,還有11條縣級骨干溝渠、61條鄉級溝渠,水系情況復雜。
德州市生態環境局慶云分局黨組書記、局長馮如冰告訴記者,2017年,慶云縣在德州市率先推行河長制、塘長制,采取“第三方評估機構+三級河長清查”的方式,集中開展了3輪清河行動,累計整治溝渠352公里。
但是,在工作中出現了反復治理、反復污染的問題。為此,慶云縣組織專家開展了溯源排查。
排查發現,慶云日產生污水5萬噸,但全縣只有1座污水處理廠,日收集能力為4萬噸,每天有近1萬噸污水直排入河;而且城區雨污混流排水管道全長約150公里、污水管道只有12公里,建成久遠、淤堵嚴重,即使封堵了163處非法排污口,也有大量污水外溢直排入河。
在多方論證基礎上,慶云縣決心實施雨污分流工程。
堅持多方聯動,凝聚治理合力
為避免“盲目上馬、工程反復”,慶云縣聘請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科學編制了《慶云縣城區排水專項規劃》,綜合考慮路網改造、管線治理、污水處理廠建設、老舊小區管網改造等工作,確保整體優化、系統推進各項工作。
慶云分局黨組成員、二級主任科員徐樹峰介紹,慶云縣委、縣政府把雨污分流改造納入重大民生工程,專門成立工作專班,組織26個部門單位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打破區域、部門、行業界限,“清單式”推動問題銷號,形成屬地管理、部門聯動、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為做好資金保障,確保工程建設進度,慶云縣在爭取上級專項資金1013萬元基礎上,多方考察、公開招標,與技術過硬、實力雄厚的北京城建道橋集團達成合作,采用PPP模式,累計撬動9億元資金用于工程建設,同步建立資金使用監管機制,有效保障資金安全高效使用。
從2017年起,慶云縣歷時4年,至今已建成覆蓋30平方公里的雨污分流工程,累計鋪設管道257公里,在全省縣級率先構筑起全城全域雨污分流格局。
堅持系統觀念,推進綜合治理
地下管網是城市血管,血管不通、百病叢生。
慶云分局水環境科科長郭春燕告訴記者,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慶云縣堅持把雨污分流改造與治理管線亂象相結合,重新改造新建道路90余公里,把全縣94個住宅小區管網全面接入主管網;組織行業部門重新規劃,推動城市互聯網、管網、供水網、路網、供熱網、天然氣網、弱電網七網鏈接,繪就了慶云首張城市地下網絡圖,讓低成本“管網”發揮出高效能“管廊”的作用。
慶云縣將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與污水污泥資源化相結合,投資1.2億元新建成純源污水處理廠,與康泉污水處理廠共同構建起雙系統污水處理格局,城區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6萬噸,年可削減環境污染物排放總量4579噸。投資1300萬元,建成污泥處置中心,日處理污泥60噸,發酵生產的有機肥料全部用于園林綠化,實現了廢棄資源高效利用。
與根治黑臭水體相結合,制定城區黑臭水體水質達標、生態修復方案,投資1億元建成濕地凈化、生態修復、引水管線等六大工程,全縣污水處理廠尾水排入紫金湖生態濕地公園后,通過“潛流+表流”凈化,水質達標后流入城區北海公園、小西湖濕地公園、清水河、玉水河,實現城區主要河道水系連通,徹底消除城區黑臭水體。
堅持共治共享,放大生態效益
經過多年不懈的治理,慶云縣逐步實現從“治污”向“提質”邁進。
“通過雨污分流,污水實現了從產生到處理的全鏈條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污水直排、外溢問題;雨水直接進河,有效避免水資源流失、增強城市泄洪能力,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碧水繞全城。”郭春燕對記者說。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慶云城市人氣加速匯聚,全縣常住人口由29.47萬人增加到31.81萬,增加2.34萬人,占德州新增常住人口的54.5%,增幅7.94%,分別高出全市、全省7.2個百分點和兩個百分點。2020年慶云縣商品房銷售總數達6041套,其中30%為外地購房者。
城鄉水清、岸綠、景美,群眾生活有了新改善,休閑有了好去處,過去因污水濁流產生的信訪問題也沒有了,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走進千家萬戶,形成了全民治水新格局,群眾滿意度、幸福感全面提升。慶云躋身中國十佳幸福縣市,成功創建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山東省文明城市、山東省園林城市、省級衛生縣城。
為推動城市由“幾處美”“一時美”向“處處美”“時時美”轉變,慶云縣還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德州首個生態環境智慧監管平臺,推進大數據與建筑、生態環保、水利、城市管理等深度融合,實現生態環保系統全集成、執法全天候、監管全覆蓋,實現精準監測、高效治理,用智慧點亮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