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湘江水越來越清,常常讓我想起小時候在江邊玩耍的場景。”家住開福區通泰街、今年78歲的謝先生對湘江有著深厚的感情,也見證了這里的變遷。“前幾年,湘江水污染嚴重,經常散發出怪味。現在,湘江水質越來越好。”
今年以來,長沙不斷加大對湘江流域治理的力度,取得了明顯成效。記者昨日從市環保局獲悉,四縣(市)已全面啟動“四河”流域截污工程,關閉、取締撈刀河、瀏陽河、南川河等流域污染企業、作坊87家。
11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年底運行
以前的靖港古鎮,清凈小河穿鎮而過,形成古樸而雅致的風貌。近年來,隨著游客越來越多,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便排入河流中,漸漸地,靖港小河不堪重負……
為了還靖港居民一個清潔而舒適的居住環境,2009年5月,在市“兩幫兩促”工作組的幫助下,靖港污水處理廠正式開工。該廠建成后日處理污水能力將達到2000噸,完全可以滿足靖港古鎮的污水處理要求。目前該廠已完工90%,年底可投入使用。
此外,今年底還將有光明村、葛家鄉、大瑤鎮、洞陽鎮、永安鎮、溈山鄉等10家鄉鎮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入使用。
36個鄉鎮完成農村垃圾收集建設
“以前村里道路兩邊都是垃圾,現在鎮上搞了環保合作社,村里環境變好了很多!”長沙縣果園鎮的劉大媽高興地對記者說。
據悉,果園鎮成立的環保合作社是全國第一個以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為主要工作的合作組織。去年以來,果園鎮投入90余萬元建設了4500個垃圾池,在9個行政村設立了收購點。農戶只需每月交納3元至5元保潔費(低保戶除外)作為保潔員的基本工資,便可享受到上門回收垃圾的“環保服務”。
當農民把不可降解的廢品送到合作社收購點時,已經把垃圾總量的60%就地堆漚分解掉了;合作社向農民收購廢品后再次分類,把30%的可回收垃圾交給回收公司再次利用。經過兩次減量后,只剩下10%的不可利用垃圾被送到縣里的垃圾場進行填埋。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36個鄉鎮基本完成農村垃圾收集處置體系建設,建成村級垃圾收集站約220個、各類垃圾收集池(筒)8.9萬個,建設率高達91%。
20家污染企業全面關閉退出
“山朦朧,水朦朧,空氣更朦朧。”這是以前坪塘鎮人對當地空氣質量的一句自嘲。
坪塘老工業基地曾是河西的工業重鎮,位于湘江長沙段,原有工業企業89家,其中水泥企業7家、化工企業14家、機械制造企業10家。這些企業在為坪塘鎮贏得“利稅大鎮”美名之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高污染和高排放。
隨著大河西先導區建設的實施,該工業基地的命運也因此徹底改變。2009年6月30日,湖南省新生水泥廠一條機立窯生產線停產,標志著大河西先導區內的坪塘老工業基地產業退出正式啟動。該基地20家污染企業進行關閉退出,去年就已完成了13家,剩下的7家將在今年底全部退出坪塘。以后,河西地區每年可減少向湘江排污15萬噸,每天可削減二氧化硫排放2600噸。
今后坪塘將作為生態修復和污染治理的示范區,著力發展高效、低能、環保、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業和現代服務業。(記者 彭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