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會議使“節能減排”再度成為全球關注熱點。昨天,亞洲規模最大的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提前15天完成八座蛋形消化池中的最后一座主體結構混凝土澆筑。這一環境“巨無霸”工程明年年底正式投運后,不僅能使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自身能量物盡其用,還能實現“變廢為寶”,將為上海的節能減排立下汗馬功勞。
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位于浦東合慶鎮長江新圍海堤內,據負責建設的上海城投排水公司介紹,這是世界銀行貸款上海城市環境項目APL二期的一個重要項目,也是去年底完成升級改造的上海白龍港污水處理廠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往,污水處理后形成的污泥,大部分經過簡單濃縮脫水后填埋,無害化處理率低。白龍港污泥處理工程建成后,將對白龍港污水廠每天處理的200萬立方米污水中產生的污泥采用濃縮、消化、脫水、干化處理。由于對污泥中的有機物進行了充分分解,實現了污泥的無害化,最終產生的干污泥可以“變廢為寶”,作為園林綠化介質土或垃圾填埋場覆蓋土,還能用于鹽堿地改良。
值得一提的是,污泥在八座蛋形消化池消化過程中,每天約能產生約4.5萬立方米沼氣,這些沼氣可作為供熱能源循環利用于系統本身的干化等階段,實現節能減排,節約處理成本。據了解,本工程建成后,上海中心城區污水廠約50%的污泥將得到有效處理。與此同時,上海已為全市污泥處理制定了詳盡規劃,在石洞口、竹園、白龍港、杭州灣、嘉定及黃浦江上游、崇明三島6大區域內,采用不同方式處置污泥。
污泥處理流程沼氣循環利用產生的沼氣用于系統本身的干化等階段,實現節能減排3沼氣柜污泥處理之后的用途污泥外運熱交換器厭氧消化在消化池中,污泥中易腐化物質的數量減少,并產生具有抗菌作用的甲烷菌2用于園林綠化介質土、垃圾填埋場覆蓋土鹽堿地改良勻質池1污泥濃縮在濃縮池中,固體顆粒借重力下降,水分從泥中擠出,濃縮后的污泥含水率一般為95—97%干化機房污泥外運待處理的污泥●消化池儲泥池污泥在八座蛋形消化池消化過程中,每天約能產生約4.5萬立方米沼氣脫水機房勻質池濃縮池許青天 繪(記者 張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