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據來自銀川市產權交易中心等信息,銀川市自來水總公司43.21%股權轉讓項目和銀川污水處理公司所屬的資產權益轉讓項目中標候選單位已初步確定。
目前,最終的中標人尚未確定,如果招標人未能與排名第一的中標候選人達成一
致,可依次與排名第二、第三的中標候選人進行澄清與談判,最終花落誰家,待談判結束后方能確定。
4月7日記者撥通了銀川市國資委的電話,但是一直無人接聽。
土建也“涉水”
據了解,2009年6月,銀川市自來水股權轉讓項目和銀川污水TOT項目啟動后,有7家投資主體報名參加自來水項目招標,12家意向投資人報名參加污水項目招標。
經銀川市產權交易中心3個多月的密封式評標,中鐵一局集團有限公司——天津創業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聯合體以6億余元取得銀川市自來水有限公司股權轉讓項目中標候選人資格。
據悉,銀川市自來水有限公司出售的43.21%股權,評估凈資產額為3.8億余元,而中標3家公司的出標價遠遠高于評估價。
根據轉讓項目公告,由股權受讓人在受讓原43.21%的同時,以合資公司增資擴股的方式單方向出資1億元,最終形成國有股占51%、投資人占49%的股權結構,由銀川市政府授予合資公司銀川市城市供水特許經營權。
據了解,中鐵一局在此次的項目招標中勢在必得,雖是“二次溢價”,但亦有所斬獲。
根據公開資料,成立于1950年的中鐵一局是我國最早的國有大型施工企業之一,主業集中在土建領域。
“此次中鐵一局涉足銀川水權轉讓項目實屬讓人費解。”一位中鐵一局的工作人員告訴本報記者。
“在主業以外尋找其他的副業也不失為多元化戰略的一棋。”分析人士指出。
“水務行業巨大的利益,連主營土建的中鐵一局也加入此行業,水務大戰一觸即發。”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人士告訴本報記者。
“二次溢價”存疑
據媒體報道,銀川的項目改制招商前的真實資產為1.29億,在招商之前進行虛評、納入不合理資產等過程后項目身價達到8.8億。由于轉讓43.21%的股權,所以轉讓資金為3.8億,摩根大通的價格為3億多,柏林水務為4億多,中鐵一局以價高達7億多元溢價。
對銀川水權轉讓項目“兩次溢價”,坊間議論頗多。
一些人士認為溢價賣水權的銀川水權轉讓項目,不失為水務改革的一劑良藥,盤活了很多資源。
而另外一些業內人士則對溢價賣水權模式產生質疑。
“溢價所得實質上是政府用其他資產、收益或者承諾換來的,隱患要在數十年后才會發作,買單者則為政府和公眾。”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網顧問、總編傅濤曾對媒體表示。
同樣是溢價收購,但結果不同,“如果被外資水務公司溢價收購,則會引起媒體和民眾的軒然大波,而像本案銀川自來水股權轉讓在圈定最終中標者過程中卻被曝‘兩次溢價’后被中鐵一局斬獲,則風平浪靜。”有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關于諸如水務等公共行業采取特許經營競標方式亦為公眾關注。
根據轉讓項目公告,銀川自來水股權轉讓項目由資產受讓人在銀川市設立項目公司,銀川市政府授予該公司污水處理特許經營權。
“2010城市水業戰略論壇”上,君合律師事務所袁家楠指出,二十世紀末,我國打破了公用事業的行業壟斷和區域限制,采取特許經營權競標方式,引入了競爭機制,并形成目前水務行業國有、民營、外商投資的三方格局。
地方政府的財政緊張,通過出售水企,可以一定程度地減輕財政負擔,而采取特許經營競標方式對企業有更大的吸引力,至于銀川自來水股權轉讓項目經過“二次溢價”后最終結果如何則不得而知,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指出。
水權改革在弦
住建部2002年出臺的《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開啟了以特許經營形式為主要模式的水業市場化改革之門,意見鼓勵社會資金、國外資本參與建設。
據相關資料,截止到2009年11月底,我國已建成并投運的城市(縣城)污水處理項目1808座,市場化程度已至少達到45%,其中以BOT模式投建的污水處理廠占比至少達到了29%,有近13個省份的污水處理市場化程度在50%以上。
由于無法實現產權與經營權的合理剝離,產權改革左右了經營權改革的方向。“這種演變使資產權重進一步加大。”傅濤此前對媒體表示。
國進民退的宏觀背景促進了傳統水務集團的發展,傅濤在此前為中國水網年度評選的撰文中提到。
中國水務改革的方向在哪里?是否要外資介入,是否要高溢價轉讓水務資產等話題都為公眾所矚目,銀川水權轉讓項目溢價買水權也引發更多的人思考這些水務改革利弊。
關于收購水務的資金也被一些分析人士質疑,“很多水務公司因為有土地擔保和抵押,所以可以獲得銀行的大量授信融資。”業內分析人士指出。
事實上,因為有土地擔保,所以銀行對水務公司的授信是安全的。
“但是大量的土地抵押和擔保,可能抬高資本泡沫。”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水務行業不得不改革,但只是現有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水務改革要走的路還很長,很艱巨。業內人士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