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城市供排水一體化經營”的道路,威海市水務集團統籌考慮城市供水質量與安全、污水接納與處理、應急需要和長遠需要,加大供排水設施建設,勇擔河道治污重任,提升保障發展的能力和水平。供水——— 雙回路實現“雙保險”
攤開市區主要供水設施分布圖,只見各條供水管線勾勒出一個大大的“口”字,環繞整個市區,將潔凈放心的水輸送到千家萬戶。
“目前,我們計劃在 山凈水廠再擴建每天10萬噸的凈水處理能力,并沿市區西側向高區再鋪設一條管道。屆時,市區大環狀供水管線格局就全部實現了雙路供水,進一步增強供水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市水務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城市供水是城市的生命線工程,供水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責任重大。完善供水基礎設施,提升支撐保障能力,市水務集團始終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
水務集團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65年成立的市自來水公司,從誕生之日起就融入城市發展的潮流中:1979年,從崮山“八一”方塘引水,解決市區飲水困難;1989年9月從橋頭鎮所前泊水庫引水;1992年9月從郭格莊水庫引水;同年,上馬米威調水工程……2003年8月,市水務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后,威海水務人站在新的發展節點,按照滿足供應、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快供水能力建設。
“我們是城市的先行軍,項目建設到哪里,園區發展到哪里,城市延伸到哪里,管道就跟進到哪里。”以此為引領,供水設施建設攻堅戰頻頻告捷。
———2005年5月27日,柳林水廠沿青島路至中信銀行段的供水主管道貫通,與原來的管道同時運行,實現了柳林凈水廠至市區的雙回路供水。隨后,一系列的管網建設和改造工程徹底改變了以往供水主管道單線運行的情況,整個市區主要供水管線基本上形成了雙回路或多回路供水;———2006年至2009年,工業新區、溫泉鎮、初村鎮、橋頭鎮、泊于鎮依次納入城市供水管網,周邊新興鎮區的經濟發展得到了強力支撐;———2010年,劉公島海底供水管道工程通水運行,對劉公島的供水能力達到3000立方米/日,保障了島上軍民的用水需求,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2011年,米威三期引水工程西線管道與高區供水管道貫通,并一次性通水成功, 山凈水廠正式向市區供水,至此,市水務集團總供水能力達到31萬立方米/日……為提高供水能力保障系數,市水務集團市區供水已形成了常規輸水與應急備用相結合的多水源保障體系,同時新建了13個高位水池和15個加壓泵站,有效解決了地勢較高區域水壓不足問題。
為確保水質安全,市水務集團完善水質檢測三級網絡,實行常規檢測與自動監測相結合,嚴格抓好原水、出廠水和管網末梢水的取樣檢測,并建立了水質生物預警機制,確保出廠水合格率達到100%。
排水———“三統一”實現全覆蓋在城市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體制下,市水務集團還擔負著城市排水的使命。如何確保城市污水達標排放,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威海水務人致力探索的課題。
“集團成立之初,全市只有3座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落后,遠遠達不到城市發展的需求。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盡快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成為威海水務集團的當務之急。”市水務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結合城市發展需求,市水務集團按照政企分開的原則,將3個污水廠全部進行了企業化改制,采取BOT模式將污水廠建設全部交由社會資本按市場經濟運作,使其成為產權清楚、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市場主體。這一舉措改變了長期以來污水處理廠“吃財政飯、捧鐵飯碗”的狀況,為污水處理工業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為提升污水處理能力,市水務集團加快了污水處理廠的新建和改擴建步伐,并對不具備建設污水處理廠前提的城郊村鎮,通過興建污水提升泵站、實施管網對接,將污水就地提升、就近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此舉有效解決了市區周邊的污水處理困難,大大節省了新建污水廠的巨額投資。
2005年,第三污水處理廠進行擴建,2006年投產4萬噸/日的二級處理工程;隨后,8萬噸/日的第二污水處理廠擴建一期和二期項目相繼投產;2009年,工業新區污水處理廠正式投產,2萬噸的污水處理能力為工業新區企業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隨著污水廠的建設,配套管網滯后性日益凸顯,導致了污水收集、輸送能力不足,污水處理廠的平臺功能難以充分施展。為此,市水務集團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堅持市區供排水管網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治理,使污水管網配套步入了規范有序、快速推進的軌道。
近年來,市水務集團充分施展市政府授予的“三統一”職能,按照“廠網并舉、管網先行”的思路,全方位加快污水管網配套———對市區老舊管網進行大規模更新改造,提升管道運行安全性,杜絕爆管、冒溢污染等事故發生;在新建污水處理項目中,地下、地上統籌考慮、統籌推進,建設一座污水廠,配套一方污水管網,確保了城市拓展到哪兒,污水廠和管網就配套到哪兒。
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設,使我市污水處理能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老城區到新園區,從中心城區到周邊鄉鎮,實現了污水處理管網的全覆蓋,實現了由滯后型向超前型、補缺型向功能型的重大轉變。
數字彰顯成效。2003年以來,市水務集團先后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5座,污水提升泵站11座,新建改造污水管道520多公里,并加大了污水普查和截流并網力度,污水處理能力達到每日18萬噸,目前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69%。
治污———15條城中河實現“大變臉”
日前,記者來到九龍河時,恰巧遇到正在撿拾河道垃圾的市水務集團保潔員。據該保潔員介紹,自2009年九龍河完成清淤整治工作后,他和其他兩名保潔員就在這里“安營扎寨”,當上了河道“保姆”。“上中下游,每人負責一段,撿垃圾、測水質、查看排污口,寫巡查報告,每天工作8個小時。”
俯瞰威海市區,九龍河等15條大大小小的河流蜿蜒盤旋,如同一條條“銀色項鏈”,不僅發揮著城市泄洪排澇功能,還將這座城市襯托得熠熠生輝。
而就在4年前,這些河流的“臉色”灰暗,河面隨處可見垃圾漂浮,河底污泥沉累,水質變臭……河道整治是一項公益性工程,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市水務集團勇擔社會責任,集團班子成員每人分包一條河道,下屬33個部門干部職工全員參與,打響了市區河道整治戰。
控源截污是讓河道變清的關鍵。2009年8月,接過15條河道管理權后,市水務集團專門調集了150人,對河道展開了拉網式排查。
“每天穿著水鞋,一步一步地丈量,每發現一個排污口,立即查找污染源,直至截流并網。排查中,由于一些河道的污泥很深且已發酵,我們都戴著氧氣罩出入橋洞,查看排污口。”市水務集團工作人員回憶說。
全部摸清了污染源后,市水務集團拿出了治本之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他們對所有排污口截流納管,共并網排污口1016個,每天排截污水8800多噸,徹底杜絕了污水排水現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市水務集團共出動人員23000人次,動用各類機械4200臺次,共清理淤泥垃圾63萬立方米。
為打造靚麗的河道景觀,市水務集團本著因河制宜、一河一景的方針,對近海河道攔蓄海水,打造河海相連、水天一色的大水面、大景觀。共計新建、改建攔水壩58座,安裝攔水閥40多個,蓄積水面40多萬平方米,栽植睡蓮、黃金柳等多種綠化植物,使15條河道的舊貌煥然一新,成為各具特色、生機盎然的風景線。
三分整治,七分管理。為長久保持河道整治效果,市水務集團實施領導分包責任制,黨委班子成員親自督察,解決具體問題。同時,他們將73公里河道分解給33個部門,將河道管理維護納入部門年終考核。
在機構設置上,市水務集團在環翠區、高區、經區各設立了一個河道管理科,分區分片,定崗定責,成立了由60名河道保潔員組成的專業化隊伍,對河道進行全天候保潔,做到了天天有巡查、時時有監督、處處有保潔。